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16期临床医学

盐酸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盐酸丁咯(赛莱乐)对急性脑梗塞塞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起病在24h~1周内6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150mg静脉点滴,每日1次,连续14天。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前后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盐酸丁咯(赛莱乐)对急性脑梗塞塞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起病在24h~1周内6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150mg静脉点滴,每日1次,连续14天。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前后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 治疗组32例治疗后平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总有效率达9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组其血流变学指标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 盐酸丁咯地尔治疗能减少或减轻患者的致残率,并能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粘度,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 急性脑梗塞 盐酸丁咯地尔

       60例脑梗塞患者均为我院2001年1月~2003年10月住院患者。我们应用盐酸丁咯地尔治疗32例急性脑梗塞,观察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并与同期28例急性脑梗塞病例对照,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文急性脑梗塞的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扫描证实。治疗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38~75岁。平均(58±13.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4h~1周内。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分型:轻型10例,中型14例,重型8例;脑CT或头颅MRI显示基底节梗塞14例,额叶梗塞10例,颞叶梗塞6例,枕叶梗塞2例。对照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42~74岁,平均(60.2±10.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0h~6天;轻型10例中,中型13例,重型5例;基底节梗塞13例,额叶梗塞9例,颞叶梗塞5例,枕叶梗塞1例。

    1.2 方法 设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组32例均予以赛莱乐150mg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此外均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会议的治疗建议,选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60mg/d,自由基清除剂VitE100mg/d;对照组28例除用复方丹参20ml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代替赛莱乐外,其余治疗同治疗组。两组疗程均为14天。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和血尿常规、大便隐血、心电图、血脂、肝肾功能检查,并于第1,3,7及15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治疗效果评定。

    1.3 疗效判定 本文患者的诊断标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均以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为依据 [1]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配对t检验及χ 2 检验分析,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通过statistic4.5软件进行微机处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32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25.2±4.96)分降至(8.0±4.52)分,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26.1±3.88)分降至(14.1±2.92)分。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相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各项测定值(见表2),揭示应用赛莱乐治疗急性脑梗塞后显著地降低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及红细胞电泳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表1 治疗前后两组疗效比较 例(略)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相关指标变化比较 (略)注: ˇ 组内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 ˇˇ 两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  不良反应:治疗组32例应用赛莱乐中1例出现一过性头晕,减慢滴数后症状自行消失。2例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如恶心、纳差,1例出现少量皮疹,口服扑尔敏后消失。均未影响治疗。治疗组治疗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3 讨论

目前治疗脑梗塞的药物较多,具有一定疗效。赛莱乐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新药。它是一种微循环改善剂,在血液分布不产生全身性作用的情况下,能够改善局部缺血组织营养灌注的数量和质量。尤为重要的是,赛莱乐改善了营养血供的质量。它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药物。能迅速改善缺血组织的微循环 [2]  。本文通过临床应用赛莱乐治疗32例急性脑梗塞,总进步率达84.4%,显著地高于对照组。同时对两组治病前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揭示治疗组全血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小板聚合率等均明显降低,而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表明赛莱乐对急性脑梗塞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基本作用机制如下:(1)改善红细胞的变形性。医学研究证实,人体红细胞的直径为7μm,而毛细血管直径只有5μm,红细胞需经过变形才能通过毛细血管。赛莱乐能明显改善红细胞的变形性,其通过对红细胞内厌氧糖酸分解作用,提高红细胞ATP和cAMP水平,降低2,3-DPG水平来改善红细胞膜的柔韧性,提高红细胞的滤过率,降低血液粘度,故 提高了缺血区域脑血流量。(2)具有竞争抑制心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血管平滑肌的舒张,从而增加了脑缺血组织局部的血流量。(3)微血管扩张作用,降低血管阻力并有效提高微循环灌注,与一般血管扩张药不同的是:它只有效增加缺血区域的血液灌注量,缺血越严重的区域,血液供应量增加得越多,而正常区域几乎无明显改变。即无“盗血现象”。(4)抑制血小板聚集。实验证明应用赛莱乐24h后,非胶原蛋白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作用不再明显。(5)弱的非特异性的钙离子拮抗作用。实验表明,赛莱乐能缓解缺血性脑组织中的“钙超载”现象。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6)有效的增氧功能,并加强ATP生产。赛莱乐能增加骨髂的吸氧量,使病变组织的PO 2 分布线回复正常,并加强了ATP的生产。总之,赛莱乐针对发病不同环节,达到防止急性脑梗塞区的进一步扩大和促进神经功能缺失的恢复。本文治疗组资料显示赛莱乐对血浆粘度、血沉和血纤维蛋白无明显改善。赛莱乐是否对之有间接作用尚需进一步探讨。赛莱乐应用中副作用轻微,病人均能耐受不影响治疗疗程,故我们认为可作为急性脑梗塞的早期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6.

    2 马兵.赛莱乐—独特的有效的微循环改善剂.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1,4(2):98. 

 作者单位:453000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干部病房神经内科

作者: 薄宇清 刘惠萍 陈喜恩 常爱琴 2005-5-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