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19期中医中药

耳针放血治疗流行性腮腺炎93例

来源:INTERNET
摘要:流行性腮腺炎,又称“痄腮”,俗称“蛤蟆瘟”是由病毒(疠气)引起的流行性传染病。传统的治疗是抗病毒,镇痛、解热及外敷等同时并举。甚至有些患者在无合并症情况下滥用抗生素治疗。因此传统的治疗既有痛苦,又不雅观,还不能有效地改变病程。...

点击显示 收起

  流行性腮腺炎,又称“痄腮”,俗称“蛤蟆瘟”是由病毒(疠气)引起的流行性传染病。本病以耳下腮腺肿胀、疼痛为主症,伴有发热、头痛、咽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症状。一般流行于冬、春季节,以儿童为多见。成人偶有发病,但症状往往较重。传统的治疗是抗病毒,镇痛、解热及外敷等同时并举。抗病毒多采用口服病毒灵或肌注病毒唑,外敷多采用仙人掌泥、青黛、蛋清等局部敷,还有口服中药等,效果并不十分满意。甚至有些患者在无合并症情况下滥用抗生素治疗。因此传统的治疗既有痛苦,又不雅观,还不能有效地改变病程。我们自2000年11月~2004年5月,用耳针放血疗法,共治疗流行性腮腺炎93例。既缩短了病程,又解除了患者治疗中的痛苦,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发病在36h内的单纯性腮腺炎患者93例(无合并症者),其中2~10岁85例,10~13岁6例,成人2例,男58例,女35例。发病在12h内就诊者53例,12~24h内就诊者28例,24~36h就诊者12例。

    1.2 治疗方法 取腮腺、额、枕、内分泌、皮质下。取患侧耳穴(双侧腮腺炎取双侧耳穴,单侧腮腺炎取单侧穴),常规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其它就便器材,点刺以上穴位,挤出少量血液,并用干消毒棉球擦净。均采用一次性治疗。除有发热者给解热药外,其它不需要任何治疗。针刺约6h后肿胀疼痛开始缓解。

    1.3 疗效判断 (1)特效:针刺后3日内症状体征消失,(2)显效:针刺后3~5日症状体征消失,(3)有效:针刺后5~7日症状体征消失,(4)无效:针刺后1周症状体征仍不消失。

    2 结果

  93例患者中,特效49例,约占就诊总人数的52.7%,显效39例,占41.9%,有效4例,约占就诊总人数的4.3%,无效1例约占就诊总人数的1%。总有效率99%。93例中有1例合并化脓性扁桃腺炎及颌下淋巴结炎而无效,其余均收到满意疗效。疗效情况见表1。

    3 讨论

  耳针放血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为什么会有良好的效果,我们通过治疗93例病人的临床观察认为:(1)耳针放血的

  表1 疗效情况略

    占百分比 52.7% 42% 4.3% 1%历史源远。因为全身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相连。早在公元前4~2世的《内经》中有记载,《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首先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耳为听。”到了元代医学著作《卫生宝鉴》中说:“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络于耳者。”清楚地说明耳部和全身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明代《针灸大成》还记载有“灸耳尖穴治眼生翳膜的经验”,为我们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2)中医病机认为“痄腮”是由风温邪毒(疠气)经口鼻进入体内,侵犯足少阳胆经,阻塞经络气血不通,郁而化热(火),引起腮腺肿大。气血不通则痛,故疼痛。选穴时我们首选了“腮腺穴”以承前人之精华,后我们按照循经取穴的原则,因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以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又选了内分泌、皮质下,额、枕四个配穴。(3)前面提到“痄腮”是由“疠气”阻塞经络气血不通,郁而化热引起。《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因此我们采用了具有开窍泄热,活血去瘀,疏通经络的针刺放血法。(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曰:“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本段的主要精神是强调对疾病的治疗越早越好,若治疗不及时,或贻误病情,病势逐渐向前发展,甚至病至晚期,那么就会给治疗上增加了更多的困难。从以上的临床资料看,也证明了这一点。总之耳针放血是一种恢复经络“行气血、调阴阳”,增加机体免疫功能的特效方法。所以我们治疗93例流行性腮腺炎病人,除一例合并其它感染外,其余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单位:030006山西太原解放军66389部队善后办卫生所 

作者: 冯刚 陈永刚 王并生 2005-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