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20期临床医学

婴幼儿良性颅内压增高症27例分析

来源:INTERNET
摘要:1996年2月~2003年12月,我们收治各种原因所致的婴幼儿良性颅内压增高症27例,现将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进行分析。查体:体温增高14例,13例前囟未闭合的患儿均表现前囟隆起或紧张,2例出现水平眼球震颤,面神经征阳性4例,腓反射阳性2例,巴氏征阳性2例,26例患儿脑膜刺激征阴性,1例布氏征弱阳性。结果颅内压增高症状......

点击显示 收起

  1996年2月~2003年12月,我们收治各种原因所致的婴幼儿良性颅内压增高症27例,现将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7例患儿中,男14例,女13例。小婴儿(年龄≤6个月)4例,婴儿17例,幼儿6例。
  
  1.2 临床表现 全部患儿均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者13例,惊厥5例,发热伴惊厥4例,烦躁哭闹2例,呕吐1例,腹泻1例,头痛1例。查体:体温增高14例,13例前囟未闭合的患儿均表现前囟隆起或紧张,2例出现水平眼球震颤,面神经征阳性4例,腓反射阳性2例,巴氏征阳性2例,26例患儿脑膜刺激征阴性,1例布氏征弱阳性。
  
  1.3 实验室检查 27例患儿均做了脑脊液检查,其脑脊液压力均>1.96kPa(200mmH 2 O),但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及培养均无异常。脑电地形图检查7例均正常,颅脑CT检查7例均正常,测血清钙19例,5例<1.85mmol/L,血糖测定10例均正常。
   
  1.4 诊断及鉴别诊断 27例患儿中,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11例,中耳炎2例,幼儿急疹2例,风疹1例,肠道感染1例;药物反应5例(吡哌酸2例,氟哌酸1例,维生素A中毒1例,头孢唑啉钠1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5例。27例患儿中病初误诊21例,其中误诊为颅内感染18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3例。
   
  1.5 治疗及转归 本组27例患儿中,8例用20%甘露醇治疗,2例用地塞米松,4例联合应用20%甘露醇和地塞米松,4例加用速尿治疗,5例单纯补充维生素D及钙质,其余给予病因治疗及对症治疗。结果颅内压增高症状在2~8天消失,对16例随访4个月~8年,无复发及留有后遗症者。

  2 讨论

  良性颅内压增高症是指临床上具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但脑脊液检查及脑出血、脑室造影、脑电图及颅脑CT扫描均无异常阳性征象的临床综合征,有人称其为假性脑瘤、Watterberg氏征,其诊断的确定是在排除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根据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及生化常规检查正常,无局灶症状及其它阳性神经体征而确定。本组27例患儿均符合上述情况。导致良性颅内压增高的常见原因为:(1)药物:如四环素、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突然停用或减少激素用量时。(2)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A过量或缺乏。(3)感染后状态。(4)严重的缺铁性贫血。(5)内分泌失调。(6)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从本组患儿看,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是婴幼儿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的最常见原因。这是因为感染时白细胞聚集,使蛛网膜下腔及蛛网膜颗粒中小血管淤滞,导致脑脊液吸收减少及运转障碍,从而引起本症。维生素缺乏是婴幼儿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的又一常见原因,其临床特点为:年龄较小(均为小婴儿),一般状态良好,血钙低,用钙及维生素D后手足搐搦很快纠正,但如不用甘露醇则前囟饱满约需2周左右才能变平坦。药物所致者中以喹诺酮类中的吡哌酸较为多见,常发生于用药后2~3天,如及时发现停药多于3~4天后颅内压下降,症状消失。药物所致者是药量过大或是药物的副作用尚不十分清楚。本组27例患儿中,18例在入院时误诊为颅内感染,3例误诊为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误诊率达77.8%。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是:(1)对本症的认识不足,(2)诊断思路狭窄,不能细致分析病情。如遇发热伴惊厥或/和前囟饱满的患儿,不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分析病情,而笼统地诊断为颅内感染。(3)忽视简单但特异性强的体格检查。如维生素D缺乏的患儿,4例面神经征(Chvostek’s征)阳性,2例腓反射(Lust征)阳性,而这些检查在病初时均忽视未做。所以,当患儿发生惊厥,出现前囟隆起或/和颅缝分离时,要详细询问病史及用药史。当无局灶性定位体征、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而常规及生化正常、颅脑CT扫描亦无异常时,即应考虑为良性颅内压增高症。

  作者单位:265701山东省烟台市北海医院 

作者: 张丽芳 刁 红 薛 琳 孙百弟 2005-6-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