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21期临床医学

联合用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

来源:INTERNET
摘要:抗凝治疗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已广泛运用于临床,一般医院对静脉血栓疾病的治疗方案仍然是静注肝素5~6天,再连续口服抗凝药物3个月以上。由于肝素抗凝治疗个体差异大,需频繁试验室监测,调整剂量,临床上操作起来较麻烦,出血并发症也较多。低分子肝素钙半衰期更长,抗凝作用效果肯定,更适合在无须检测的条件下给药,我......

点击显示 收起

  抗凝治疗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已广泛运用于临床,一般医院对静脉血栓疾病的治疗方案仍然是静注肝素5~6天,再连续口服抗凝药物3个月以上。由于肝素抗凝治疗个体差异大,需频繁试验室监测,调整剂量,临床上操作起来较麻烦,出血并发症也较多。低分子肝素钙半衰期更长,抗凝作用效果肯定,更适合在无须检测的条件下给药,我们联合运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肠溶阿司匹林口服及静脉注射活血化淤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门诊或住院急性症状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伴有一侧肢体肿胀、浮肿、变粗等,诊断均需经超声多普勒确诊,所有病例无并发肺栓塞者,均未经药物治疗,近期无出血等疾患。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2例。
   
  1.2 给药方法 治疗组: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广东天普生化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或速避凝0.4ml,皮下注射5~7天,每日2次。症状轻者,皮下注射3天后剂量减半至7天。同时并用活血化瘀药物,如复方丹参20ml或红花注射液20ml静脉注射10天。同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1个月,150mg2个月。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20ml静脉注射10天。同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1个月,150mg2个月。
   
  1.3 疗效观察 所有入选病人,3~7天内患侧肢体肿胀变粗浮肿明显消退为显效,10天内逐渐消退为有效,15天内上述症状无明显改善者为无效。显效者复查超声多普勒未见血栓。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45.5%,详见表1。
   
  2.2 复发情况 治疗组有1例多发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停用低分子肝素后下肢肿胀复发,继续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5天后,症状缓解,以后改服华发林3mg,维持INR在2.0~2.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略)
   
  注:两组对比用卡方检验,P<0.01
   
  2.3 出血情况 治疗期间均未有严重出血,服用华发林者有牙龈出血现象,调整剂量后消失。另有1例服用阿司匹林中,皮肤出现淤斑,减量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与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以及静脉壁内膜损伤有关 [2]  ,肝素并不能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但可通过抗凝预防血栓的滋长和复发,以促进血栓早期自溶。低分子肝素的平均分子量为4000~6000,具有显著的抗Xa和Ⅱa的作用,其抗Xa因子活性远远超过肝素。在较大剂量应用很少影响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及抗凝血酶时间。由于低分子肝素只有微弱的增强血管通透性,增加微血管出血及抑制血小板功能,所以引起出血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很少 [1,3]  。且不受年龄限制,低分子肝素对血浆组织蛋白具有较长半衰期。因无须试验室监测,因而是一理想抗凝剂。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下肢静脉系统处于高凝状态。反映高凝状态指标有很多,如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凝血酶原片段(F1+2),D二聚体,活性因子(FXa),活性Ⅱ因子等,联合运用上述药物可降低这些指标,改善高凝状态,因而防治血栓形成及扩大,同时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作用,价格低,临床运用范围广,安全可靠 [4]  。

  参考文献
    
  1 张梅.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试验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2,10(2):21-22.
   
  2 李小林.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杂志,2001,15(1):36-37.
   
  3 杨祖培,许虹.老年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治疗28例.实用老年医学,2003,17(1):48-49.
   
  4 雷朝晖,刘建伟.低分子肝素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9(8):10-11. 

  作者单位:430000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武汉大学医学院在职研究生)

作者: 蔡丽华 2005-6-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