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21期临床护理

脑梗塞患者的心理分析与康复护理

来源:INTERNET
摘要:脑梗塞患者多突然起病,发展迅速,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发展到最高峰,加之疾病所致躯体功能状态的改变,如偏瘫、失语、偏盲等,易造成心理障碍而致机体调节功能减弱和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分析患者的心理活动,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能够面对现实,战胜不良心理因素,积极配合治疗,对促进康复有着重要意义。1临床资料......

点击显示 收起

  脑梗塞患者多突然起病,发展迅速,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发展到最高峰,加之疾病所致躯体功能状态的改变,如偏瘫、失语、偏盲等,易造成心理障碍而致机体调节功能减弱和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分析患者的心理活动,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能够面对现实,战胜不良心理因素,积极配合治疗,对促进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1 临床资料
   
  80例患者均经颅脑MRI或CT检查确诊。男54例,女26例,40~78岁,平均58.5岁,住院19~33天,平均29天,其中完全性偏瘫16例,偏瘫伴言语障碍56例,偏瘫伴视力下降及视野损害8例,本组病例均为首次发病,由于有偏瘫等后遗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常产生焦虑、忧郁及悲观失望等心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应激反应,我们对患者的不同心理表现进行准确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与护理,对缩短病程及提高康复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2 心理分析
   
  通过临床对本组脑梗塞患者的系统心理观察,晤谈等方法,大致掌握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患者的心理反应,其主要心理特征如下。
   
  2.1 初期的焦虑悲观心理 患者在发病初期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悲观心理,特别是初次发病的患者,病后肢体突然丧失功能,小便遗床,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病人又常回想起病前身体健康、生活自如的情景,强烈的对比,故产生焦虑、悲观情绪,若伴有言语障碍,心理情感无法与人交流、倾诉,更加重了焦虑悲观情绪的产生。病人表现为对一切都失去信心和兴趣。这种情绪,除疾病本身,也可因家庭经济状况、工作、学习及不适应环境和患者角色而产生,特别是老年患者担心成为家庭的负担,拖累亲人。
   
  2.2 中期的忧烦急躁感 脑梗塞的病情恢复比较缓慢,除经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外,还要经过漫长的康复训练,病人及家属往往对康复训练期望过高,对训练的艰苦性和持久性认识不足,表现为不按要求进行训练,随意加大训练量,急于求成。特别是当肢体功能有了恢复后,这种急躁心理更为突出。还有些病人,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发现效果不象所想的那样快,故而产生烦躁心理,出现无故发脾气,不愿再坚持训练等现象。
   
  2.3 后期的惰性心理及患者角色的习惯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病情趋于稳定或好转,生活渐有规律,常规的治疗护理等已与患者的自身心理达到了新的平衡,于是便有了安全感和依赖心理,同时亦存在惰性心理,尤其是年龄较大的病人,由于有家属的精心照顾不能克服康复过程中的困难,持续依赖他人照顾,形成康复中的心理障碍。

  3 护理
   
  3.1 加强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病情、性格及情绪变化,耐 心地进行心理疏导,对病情进行恰如其分地解释,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本病的基本知识,介绍一些病人熟悉的康复病例,使病人看到康复的希望,乐于接受治疗与护理,主动参与康复过程,振作精神,从焦虑、悲观中解脱出来。
   
  3.2 积极指导肢体功能训练 向患者讲明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进行早期康复功能训练,及时正确地引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功能训练是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最有效的方法。初期,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合理的卧位,配合被动活动,上、下肢各关节的屈、伸、内旋及外展,并保持肢体的功能位,随着病情好转,肌力的恢复,逐渐加大训练力度。在训练中,我们尽量采取一对一的训练方式,循序渐进的督促病人完成训练,使患者适应现实,对训练中的微小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使病人对此产生积极性,克服惰性心理。
   
  3.3 注意卫生宣教 告诫病人预防脑血管病复发的注意事项,警惕复发的早期症状,脑血管病症状缓解后,又出现头痛、头晕、言语不清、肢体麻木伴活动不灵等症状,多属复发,应及时就医。且要清除患者内在的病理因素,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及时治疗。避免诱发因素,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营养结构,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饮食为宜,忌烟、酒,以减少复发。同时,应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预防感冒等。

  作者单位:250012济南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 

作者: 高霞 高洁 2005-6-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