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22期中医中药

中药敷脐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00例临床分析

来源:INTERNET
摘要:1对象100例秋季腹泻患儿均为住院病例,年龄6~18个月,男66例,女3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秋季腹泻诊断标准[1]。2分组用随机方法将同期住院患儿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病毒唑、甲氰咪胍等静滴、并口服思密达,治疗组加用止泻散敷脐。4疗效判定标准根据1993年北京修订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

点击显示 收起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100例秋季腹泻患儿均为住院病例,年龄6~18个月,男66例,女3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秋季腹泻诊断标准 [1]  。
   
  1.2 分组 用随机方法将同期住院患儿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病毒唑、甲氰咪胍等静滴、并口服思密达,治疗组加用止泻散敷脐。
   
  1.3 方法 止泻散用醋调成糊状,置脐窝,外用6cm×6cm 大小,胶布封贴,每24h换药一次,连用3天。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1993年北京修订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为治疗72h内粪便形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为治疗72h粪便形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为治疗72h粪便形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1.5 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88%(44/50),总有效率96%(48/50);对照组显效率62%(31/50),总有效率82%(41/50),两组比较,λ 2 =9.0133,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治疗组用药过程中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用药后两组症状改善及消失时间(d)比较见表1。

  表1 用药后两组症状改善及消失时间(略)

  2 讨论

  秋季腹泻从西医理论说是感染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肠炎,多发于6~24个月小儿,而从中医理论看,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肾常虚,小儿泄泻病在脾胃,与肾有关;小脾胃虚弱,感受外邪,清阳不升,运化失职,故大便稀,色淡不臭,而久泻不止,脾肾阳虚,命门不足,不能温煦,故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而本方中干姜、吴茱萸、公丁香,干姜辛热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吴茱萸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公丁香温中散寒止痛,温肾助阳;五倍子可涩肠止泻,用于脾肾阳虚之久泻;这四种药物相互配伍,以起温肾助阳之功。而脐中穴名神阙,意指神气由所出入,是上腹与下腹之间的一座门楼,于此穴进行贴敷,可起到温脾肾的作用,它能斡旋深部气机,通彻上下,温脾补肾,以达止泻的目的。通过本文的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小儿秋季腹泻,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外用,不会增加患儿的痛苦,且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无不良反应,家长易于接受,可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方鹤松.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993年10月北京修订).临床儿科杂志,1994,12(3):148.
    

  作者单位:261500山东省高密市人民医院儿科

作者: 单既利 刘淑芬 郭术春 2005-6-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