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23期中西医结合

苦黄颗粒治疗急、慢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比较苦黄颗粒与苦黄注射液治疗黄疸性肝炎的降酶退黄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临床试验,苦黄颗粒6g,3次/日。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为80。治疗组轻中度患者显效以上者25例,为89。...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比较苦黄颗粒与苦黄注射液治疗黄疸性肝炎的降酶退黄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临床试验,苦黄颗粒6g,3次/日;苦黄注射液30ml,1次/日,静滴。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为80.7%,对照组为87.1%,P>0.05;治疗组轻中度患者显效以上者25例,为89.3%;对照组27例,为92.6%;治疗组未见重度患者显效例,而对照组显效2例,为50%,但均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总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均显著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均P<0.01;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总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下降速度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苦黄颗粒与苦黄注射液在治疗轻度与中度黄疸型肝炎方面疗效相当,但使用方便。
   

  已知苦黄注射液有较好的保肝降酶及退黄作用 [1]  。为观察其颗粒剂型治疗黄疸性肝炎的降酶退黄效果,我们进行两药临床试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为1999年5月~2000年4月住院及门诊病人。治疗组31例,其中急性黄疸肝炎17例(含甲型肝炎7例,乙型肝炎6例,戊型肝炎2例,病因未明者2例),慢性黄疸型肝炎14例(全部为乙型肝炎);其中轻度12例,中度16例,重度3例;对照组31例,其中急性黄疸肝炎15例(含甲型肝炎6例,乙型肝炎4例,戊型肝炎3例,病毒未明者2例),慢性黄疸型肝炎16例(乙型肝炎15例,乙丙型肝炎1例);轻度10例,中度17例,重度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病情等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

  1.2 观察方法 治疗组冲服苦黄颗粒,每次1袋(6g),3次/日;对照组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苦黄注射液30ml,1次/日;不用其它降酶退黄药,疗程4~6周。苦黄颗粒(内含苦参、大黄、茵陈、柴胡、大青叶等)和苦黄注射液均由常熟雷允上制药有限公司提供。两组均观察黄疸、纳差、恶心、倦怠、腹胀、舌苔黄腻、脉象等,分别按“0~3”分计分。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红素(TBil)、病毒标志物等。
   
  1.3 疗效评价 临床治愈:目黄、身黄、尿黄、腹胀等主要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TBil降至17μmol/L;显效:主要症状消失,积分减少≥70%,TBil降至17~25.5μmol/L;有效:上述症状减轻,积分减少≥30%~69%,TBil降至25.6~34μmol/L;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体征、血清胆红素无改善,积分减少<30%。
   
  2 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显效率为80.7%,对照组为87.1%,P>0.05;治疗组轻中度患者显效以上者25例,为89.3%;对照组27例,为92.6%;治疗组未见重度患者显效例,而对照组显效2例(占)50%,但均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总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均显著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均P<0.01;但治疗组与对照组之总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下降程度未见统计学差异,见表1、表2、表3。

  表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略)

  表2 两组分级疗效比较(略)

  表3 两组总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疗效比较 (略)

  注:表示本组治疗前后比较, △ P<0.01
   
  3 讨论

  肝炎病毒是引起肝脏炎症的常见病因,其突出的临床表现之一就是黄疸。由于病毒入侵,体内的细胞免疫、细胞因子、内毒素、氧自由基之间产生互为因果式病理反应,引起肝细胞凋亡或坏死,甚至肝脏的整体功能崩溃,危及生命。当肝细胞膜结构及物理特性发生变化,肝细胞酶功能障碍,细胞骨架失去完整性,毛细胆管膜上Na + -K + -ATP酶活力低下,胆汁分泌量减少,也就是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泌等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障碍,就会出现黄疸 [2~6]  。
   
  本组观察结果表明,苦黄注射液的口服剂型苦黄颗粒治疗黄疸肝炎显效率达80.7%,对轻中度患者显效率达89.3%,均略低于苦黄注射液组,表明苦黄颗粒对常见肝炎病毒引起的轻中度黄疸肝炎有较好疗效。苦黄颗粒治疗重度患者的有效率为66.7%,但未见到显效患者,为此不宜单用苦黄颗粒治疗重度黄疸,但可以作为综合治疗方案的组成部分。
   
  苦黄颗粒降酶退黄的机理与苦参、大黄、茵陈等中药的药理作用有关。已知大黄、茵陈、苦参等有促进胆汁分泌,加强胆囊收缩,松弛Oddi氏括约肌,增加胆红素和胆汁酸的排出量等作用 [7]  。由于肝炎黄疸机理的复杂性,能够取效的药物可能还具有修复泌胆器、调节免疫功能、拮抗炎性细胞因子、清除内毒素、清除自由基等多靶向药理作用。在验证过程中,仅有1例患者上腹部不适,1例大便稀溏,均能自行缓解,未见到其它副作用。 苦黄颗粒与苦黄注射液在治疗轻度与中度黄疸型肝炎方面疗效相当,但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高。有必要深入研究以探究其退黄机理,为将此药推向国际市场作前期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 侯世荣,李永康.苦黄注射液Ⅲ期临床试验.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6,7(1):7-8.
   
  2 巫协宁.急性肝损伤的细胞机制.国外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分册,1998,18(1):14-16.
   
  3 潘建秋,蒲朝煜.氧自由基与肝细胞损伤.贵州医药,2000,24(12):756-758.
   
  4 张馨,余卫平.内毒素损伤肝脏机制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2,22(3):163-166.
   
  5 陈绪军,艾中立,刘志苏,等.肝细胞损伤、细胞凋亡及肝细胞保护.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0,27(1):21-24.
   
  6 潘雪飞,张长法.Fas系统与肝细胞凋亡.医学综述,1997,3(10):462-464.
   
  7 谢梅林,陈葆荃,朱路佳,等.苦黄注射液对大鼠胆汁分泌的影响.苏州医学院学报,1994,14(6):478-479.

  作者单位:210002江苏南京解放军第454医院  

作者: 潘雪飞 张长法 2005-6-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