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13期中医中药

推拿治疗胃脘痛42例临床观察

来源:INTERNET
摘要:胃痛在中医学中又称胃脘痛或心痛,为临床上常见的以疼痛为主症的消化道疾病。《灵书》曰:“中脘穴属胃,隐隐痛者,胃脘痛也。”按摩对治疗胃痛有独特疗效,现就此病的治疗方法试论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42例,其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44~67岁,病程长为3个月~2年,治疗时间30~90天。...

点击显示 收起

  胃痛在中医学中又称胃脘痛或心痛,为临床上常见的以疼痛为主症的消化道疾病。《灵书》曰:“中脘穴属胃,隐隐痛者,胃脘痛也。”按摩对治疗胃痛有独特疗效,现就此病的治疗方法试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42例,其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44~67岁,病程长为3个月~2年,治疗时间30~90天。胃脘痛可根据病史和典型上腹部疼痛症状,即可确诊。但要注意与胃溃疡、胆囊炎相区别。

  2 治疗方法
    
  推拿治疗胃脘痛主要以理气止痛为主要原则,对溃疡出血患者不宜用推拿治疗。
   
  (1)手法:推、摩、揉、按等。
   
  (2)取穴:中脘、天俞、气海、肝俞、胃俞、三焦俞、肩井、膻中、内关、手三里、足三里等。
   
  (3)操作:患者仰卧,医生立于右侧,先用轻快推摩法在胃脘部治疗,使热量透于胃腹,然后揉按中脘、气海、天俞、再点足三里。患者俯卧,医生用推拿或揉法,从背部沿膀胱经顺序而下至三焦俞,重点在肝俞至脾俞、胃俞、三焦俞治疗。患者坐位,医生用拿法拿肩井,循臂肘到手三里、内关,刺激加强,同时可自上而下摩双胁部。
   
  (4)辨证取穴:疼痛剧烈者可先取脾俞、肝俞或内关,待疼痛缓解再治疗腹部。寒邪犯胃加点压脾俞、胃俞等背部俞穴,使胃脘部透热为宜。如胸闷可从天突向下推至中脘部,重点在膻中穴。肝气犯胃加推,按肝俞、胆俞,摩两胁,揉章门、气门。脾胃虚弱,可加督脉及腰背部脾胃区。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痊愈:症状消失,胃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胃功能接近正常。有效:症状减轻,胃功能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无明显改变。
   
  结果经治疗痊愈27例,占64.3%;显效11例,占26.2%;有效3例,占2.7%;无效1例,占2.4%,总有效率为97.6%。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36岁,干部。患者因饮食不洁,生活无规律,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故常有上腹部疼痛,痛甚则牵扯至背,时发时止,并喜温喜按,胃纳不佳,进食后疼痛能缓解,面色萎黄乏力,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弦。诊断:脾胃虚寒型胃痛。
   
  经上法治疗,五次后疼痛减轻,一个疗程后症状基本缓解,食欲恢复正常,后随访未复发。
    
  5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按摩可通过神经系统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及分泌机能,加强血液的供应及淋巴循环,促进静脉及淋巴回流,利于食物的吸收。同时,通过按摩对全身或局部的机械刺激,调节了整个神经系统的平衡,故可改善睡眠与消化。祖国医学认为:胃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不通则痛。按摩可疏通经络,气血运行正常,腑气通畅,使疼痛缓解。如取气海、膻中、中脘三穴,则根据虚寒等不同病因,对胸腹胀满、食久不化、不思饮食等症状,具有温胃理中、补虚扶正、消除胃气上逆和化痰止呕等功能。
   
  总之,在上焦可腧理气机;中焦遇温运中央;下焦遇火生土补虚降逆。
   
  天俞穴,各种胃病都包括于它的主治范围,缓摩天俞的主要作用就是消导积滞。
   
  揉按足三里不但适用于胃痛患者,就是对其它肚腹疾患也同样有效,即所谓“肚腹三里留”。
   
  背部俞穴是指五腑六腑之气腧注于背部的一些特定穴。凡胃痛在背部有压痛点或痛区者,按揉背枢效果更为显著。手法:沿膀胱经通路施行,主要穴位有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等,能起揉肝和胃、温通气血、消除脾胀等作用,并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另外,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捏脊法不但是治疗小儿疾病的常用手法,而且凡成人胃脘痛病程长,食欲不振者,采用捏脊法疗法效果更佳。本手法主要功能为健脾和胃,消积化食,止痛消炎等。 

  作者单位:130051吉林省长春市按摩医院

作者: 赵贵 2005-7-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