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15期

皮纹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随着皮纹学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皮肤纹理变化与疾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本文论述了一些主要疾病的皮纹学改变研究现状,对研究结果作了比较、分析,并对皮纹学在疾病诊断方面的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疾病。diagnosis皮纹学(Dermatoglyphics)是研究人类皮肤嵴纹系统的形态、特征......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随着皮纹学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皮肤纹理变化与疾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本文论述了一些主要疾病的皮纹学改变研究现状,对研究结果作了比较、分析,并对皮纹学在疾病诊断方面的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皮纹学;疾病;诊断
      
  Researche on dermatoglyphics and disease
     
  QU Jing-hui,LIAO Qi-mei,Li Tao.

  Schoo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710033,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tudy on dermatoglyphics,a great deal of published research work indicates that there exists some relationship between skin texture and disease.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der-matoglyphic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tendency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dermatoglyphics;disease;diagnosis
      
  皮纹学(Dermatoglyphics)是研究人类皮肤嵴纹系统的形态、特征、功能及其应用的科学。皮纹学的知识和技术,在遗传学、法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工程技术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1]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手纹应用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而现代皮纹学研究始于十九世纪末。1926年解剖学家H.Cummins和C.Midlo首先创立了“皮纹学”这一术语 [1] ,为皮纹学特别是医学皮纹学奠定了基础。

    人体是一个极度完善而高级的自控系统,各个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在正常情况下,由许多调节系统自行调节来维持生理环境的相对稳定,并对外界变化及时做出适应性改变。当人体某些调节系统发生故障或发生病理性改变时,必然在其相应部位发出异常信息。手掌则是人体信息相对集中的部位,各种正常和异常的人体信息都可以从手掌上予以体现,这就是皮纹医学研究的出发点 [2] 。

  1 皮纹学的研究对象
    
  人体的皮纹主要指手纹(指纹和掌纹)、足纹,其中以手纹的获取较为方便,并且大部分学者以手纹作为研究对象。目前皮纹与疾病研究中主要皮纹对象如表1所示 [3] 。

  表1 皮纹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略
              
  2 疾病的皮纹学改变
    
  2.1 肿瘤类疾病 皮纹学在人类疾病特别是肿瘤的诊断与预测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进行早期预防和诊断以减少发病的可能性 [4] 。皮纹是人类遗传因素的表征之一,是“暴露在外面的遗传因子” [5] 。而遗传因素在肿瘤的发生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多数肿瘤都表现为复杂的遗传变化 [6] 。因此,皮纹特征代表着个体肿瘤的易感性。1968年,Comin首先作出了肿瘤与皮纹学有关的研究报道 [1] ,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们针对人体器官的各种肿瘤,对其皮纹学表征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1] 。迄今已有大量的资料证实,异常的皮纹可以作为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

    2.1.1 妇科肿瘤 王建夔 [7] 对50例妇女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皮肤纹理学调查,并与50例患良性妇科肿瘤妇女和100例成年健康妇女对照,结果有明显差异。我们将张光道等 [8~10] 对67例妇科肿瘤的皮纹变化研究结果总结如表2所示。从表中看出,尽管各自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样本、研究条件、具体指标等有所不同,使得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在妇科肿瘤患者的皮纹改变上存在一定的共性,比如atd角度低等特征。

    2.1.2 胃癌 李西启 [11] 、谭德银 [12] 和刘长节 [13] 等人分别对华东地区、新疆喀什和闽东地区胃癌患者进行了皮纹特征的研究分析,其结果如表3所示。
    
  表2 妇女恶性肿瘤的皮纹学变化 略
    
  表3 胃癌患者的皮纹变化 略
         
  基于对胃癌皮纹特征分析的几项报告研究我们不难看出,胃癌在不同地区不同患者的皮纹学表现不尽相同,这与胃癌成因的多态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更显示了胃癌以及癌症的复杂性、多态性。就目前的研究看,我们也可以看出诸如atd角度增加,异常掌褶纹类型增加,各区真实花纹增加等表现在胃癌患者中的表现是一致的。可以认为二者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去揭示。

    2.1.3 肝癌 黄雯霞等 [14] 对39例原发性肝癌的患者皮纹进行了研究,并与31名健康人做了对照。研究显示:斗型纹增加,桡箕减少;a-b TRC增加;鱼际区花纹较健康人有明显增加。

    2.1.4 食管贲门癌 张晓建等 [15] 在食管癌发病率较高并有较强遗传倾向的山西阳城,选择了205例食管贲门癌患者做掌纹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除atd角大于对照组外,其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并无统计意义。他们认为,没有遗传易感性指标。

    另外,Atasu和Telater [16] 观察了201例各类肿瘤病人,发现患者十指斗型纹总数增加,桡箕减少;Rosner发现高加索女性乳腺癌患者a-b TRC改变 [17] ;Fuller对91例女性乳腺癌、胃癌、肠癌、宫颈癌和69例男性膀胱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的160例癌症患者和281例糖尿病、精神分裂症、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作为对照组的研究表明 [18] :癌症患者的尺箕比例、atd角增大,小鱼际区真实花纹增多,男性癌症患者的差异表现更为明显;李崇高发现了个别癌症的异常皮纹表现 [19] 。

    2.2 其他遗传性疾病

    2.2.1 精神分裂症 近20年来应用皮纹学探讨精神疾病的研究日益增多。Rosa提出影响胎儿早期发育的因素会增加精神失常的危险,其实验表明患有精神病的双胞胎皮纹较正常的双胞胎在指纹形态以及掌纹皱褶上有明显的异常 [20] 。对10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手部皮纹分析 [21] 的研究表明:男性患者左手箕型纹出现率较少,斗型纹出现率增加,斗纹在各个手指上并非随机排布,以拇指及环指居多。女性仅左手弓型纹出现增高。十指斗型纹出现率显著增高;TFRC显著低于正常值。但也有报道高于正常值 [4] ;桥贯手、叉贯手、悉尼线以男性显著高于正常;皱褶掌出现率显著高于正常。手掌皱褶纹走向异常;atd角变大。另有研究显示:atd角变钝,皱褶掌出现率显著增高,a-b TRC降低,a-b TRC差值增加,真实花纹出现率在I2、I4区有显著降低 [22] 。

    两个研究的比较:在atd角变化的显著性上,两个研究观察到的差异并不一致,后者较不明显。在a-b TRC,手掌各区的真实花纹出现率上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皱褶掌出现率在两个研究中均有明显增高的报道。

    2.2.2 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是与遗传和环境有 关的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均影响着心脏的发育。许多研究揭示了先心病与皮纹变异的高度相关性,说明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有皮纹的异常变化。就先心病患者来说,有可能是在胚胎期心脏发育的过程中就伴随着皮纹发育的异常。

    楼新法等 [23] 对121例先心病患者进行了手纹变化特征的对照研究。结果发现:斗型纹中双箕斗纹出现频率增高;TFRC较正常对照组略高;a-b TRC明显下降,T距比略小;手掌I3区及I3、I4区之间真实花纹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I4区真实花纹出现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由于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以及法乐四联症。所以为进一步研究其特异性,楼新法等又专门对室间隔缺损(VSD)的病人进行了研究 [24] 。结果表明:男性尺箕出现率明显增高,而斗型纹出现率显著降低,女性则恰恰相反,斗型纹出现率显著增高,尺箕出现率明显减低;双箕斗纹出现率均显著增高;a-b TRC明显下降;atd角小于对照组;手掌I3区及I3、I4区之间真实花纹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I4区真实花纹出现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另外,根据Sanchez报道,肺动脉狭窄患者弓型纹出现率增高;动脉导管未闭的女性患者,食指斗型纹出现率高;房间隔缺损患者桡箕纹出现率增加;室间隔缺损患者,尺箕纹出现率增加;主动脉狭窄者,斗型纹出现增加;心内膜缺损者,尤其女性,尺箕纹减少;房间隔缺损男患者,主动脉狭窄患者,大血管移位患者的小鱼际区真实花纹出现率增高。并且许多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都有猿线出现率增高的报告 [5] 。综合以上关于先心病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四点皮纹的变化与先心病的关系是比较明确的:a-b TRC明显下降;双箕斗纹出现率增多;手掌I3区及I3、I4区之间真实花纹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I4区真实花纹出现率显著低于对照组;TFRC较正常对照组高。然而就目前积累的知识看,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可能出现数种手纹的异常,同时一项异常的皮纹学形态,又可见于多种先天性心脏病。其特异联系有待于进一步分析研究。

    2.2.3 智力障碍 在涂腊根等 [25] 的研究中,对250名弱智儿童进行采纹分析。指纹中斗型纹出现率较高,指纹白线出现率高;TFRC增高;a-b TRC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t-d TRC与atd角有高度的负相关性;atd角本身与正常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增大);主线指数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差异;I4以及Hy区有显著差异;掌褶悉尼线出现率增高。

    由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弱智儿童的手纹与正常相比有显著的差异,各个指标都显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有学者认为,皮纹的变化可能与胚胎发育早期细胞内液潴留过多有关。

    2.2.4 青少年白发 青少年白发,发病年龄一般为13~19岁,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学者对青少年白发的皮纹学改变进行了研究 [26] ,发现:a-b TRC明显增高;TFRC较正常对照组增高;右手I2区以及左手Hy区真实花纹出现频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皱褶掌出现率显著高于正常组;十指同斗频率显著高于正常组,十指同型频率亦较正常组高。

    2.2.5 染色体异常疾病 以G组染色体21三体综合征(Down综合征)手纹的异常最为显著 [5] 。大量的资料表明人体器官的先天性异常或者疾病,常伴有手纹构型的异常。染色体异常疾病主要的皮纹学表现为:尺箕纹出现率增加,特别是食指;掌褶为猿线和悉尼线;掌纹的atd角增大(大于70°);掌纹间III区远箕出现率较高;小鱼际出现尺箕、斗或近箕花纹;纹箕线可出现串珠状外观。

  3 现状分析
    
  基于目前皮纹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疾病的皮纹学表现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具有皮纹学表现的疾病绝大多数是遗传性疾病。我们曾提到有学者认为皮纹是暴露在外面的遗传因子。而当人体的遗传性状发生变化并导致疾病的时候,这种异常的遗传表现就必然在皮肤纹理上得到体现。(2)恶性肿瘤不仅具有遗传性还具有家族性。Lynch HT根据研究报道 [27] :若一女性其母亲或姐妹患乳腺癌,或其为某一遗传性乳腺癌的直系亲属,其一生中患乳腺癌的概率为50%。1989年美国约142000个乳腺癌患者中,9%是遗传性的,还有15%~20%有家族性。即恶性肿瘤还具有家族性的特点。如果能为这类人群的肿瘤识别建立一套程序,将是极为有效和经济的癌症控制手段。(3)疾病的皮纹学表现并不特异。从以上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所掌握的疾病的皮纹学表现并不是特异的,一种疾病常常伴有多种皮纹学的改变,同时多种疾病也可能具有同一种皮纹学表现。(4)疾病的皮纹学表现具有地区、种族以及性别差异。我们看到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即使是在同一疾病的皮纹学表现上都有很大差异。这说明了环境因素在遗传性疾病发生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根据对各位学者的研究结果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关于皮纹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1)大部分的研究均是建立在已知某种疾病的基础上去分析患者的皮肤纹理与正常(对照组)人群的区别,即在知道疾病的情况下分析皮纹具有的特征,不能使用明确的皮纹特征判定标准去识别和判断某种疾病。(2)尽管某些疾病的患者的皮纹与正常人群有着显著的差异,但存在多种疾病具有相同的皮纹异常改变的现象,或者说不同的疾病具有相同的皮纹特征,如何根据皮纹特征进行疾病区分并没有一个实用的科学的判定依据或判定标准。(3)现有大部分研究均基于Cummis的皮纹分类模式 [1] ,采用的皮纹特征参数个数太少,致使多种疾病间的皮肤纹理异常无显著差异,需要引入更多的特征及其参数对皮纹改变进行分析评价。

  4 结束语
    
  我们知道,利用皮纹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疾病诊断,实际上是一种经验和规律的总结与运用,是从大量的临床诊断中发现、求证总结和提高的结果,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这个理论是模糊的、不完全的,背景的信息是不清楚的,尽管如此,大量的文献报道已经证明了皮肤纹理的异常改变与人体疾病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都还停留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缺乏实验性研究和理论角度的概括总结,而且结果受到样本大小、疾病类型、观察者主观判断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因而出现不同的研究结果。我们相信,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建立基于皮纹几何特征、结构特征、统计特征等特征指标体系,可以进一步获取皮纹与疾病间更深层次的信息和规律,为具有遗传特征的疾病早期诊断和预防提 供重要的依据,以便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Ma WG.Brief history of dermatoglyphics in China.China Journal of Medical History,1986,16(3):155.

    2 Xu N,Wang KQ,Zhang DP.Neural network based expert system for palmprint gnosis.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2001,18(2):4.

    3 Wu RK,Wu XZ,Zhang ZB.Anthropometric method.Science Publish-ing Co,1984,1:141.

    4 Murray H Seltzer,Chirs C Plato,Rathleen M Fox.Dermatoglyphic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women either with or at risk for breast cancer.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1990,37:482.

    5 Liu QH,Liu LM,Chen Y,et al.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n dermato-glyphics.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of HeilongjiangUniversity,1998,15(3):106.

    6 Zhang DK,Zhang AT.Development of gastric carcinoma in molecular genetics.Foreign Medical Sciences,1992,15(2):65.

    7 Wang JK.Observe on dermatoglyphics with female malignant tumor pa-tients.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1983,4(1):51.

    8 Zhang GD,Shu HY,Zeng GL,et al.Observe on dermatoglyphics with 67ovarian carcinoma patients.Cancer,1988,7(5):383.

    9 Cheng HL,Liu XY,Li CX.Analysis of dermatoglyphics with105cer-vical carcinoma patients.Chinese Journal of Oncology,1990,12(6):403.

    10 Wang YK.Dermatoglyphics and Clinic.World Publishing Co Ltd.1999,3.

    11 Li XQ,Dong JB,Gao L,et al.Analysis of dermatoglywith240gastric carcinoma patients.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1993,10(6):363.

    12 Tan DY,Guo XB,Dai XQ,et al.Study on the line of the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rcinoma inUighur.Shaanxi OncologyMedicine,2000,8(2):87.

    13 Liu CJ,Guo YY,Huang Y,et al.A Study on relation between carci-noma of stomach and palm striae.Progress of Anatomical Sciences,2001,7(2):103.

    14 Huang WX,Yu EX.Observe on dermatoglyphics of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liver cancer.Shanghai Journal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998,32(7):34.

    15 Zhang XJ,Ma JY.Observe and analyzis on dermatoglyphics of patients with carcinoma of oesophagus and cardia.Cancer Research and Clinic,2000,12(1):70.

    16 Atasu M,Telater H.Cancer and dermatoglyphics.Lancet,1968,1:861.

    17 Rosner F.Cancer and dermatoglyphics.lancet,1968,1:1156.

    18 Fuller IC.Inherited predisposition to cancer:A dermatoglyphic study. Br J Cancer,1973,28:186-189.

    19 Li CG.Observation report of dermatoglyphics with cancer.First der-matoglyphics conference data of China academy of genetics,1979,110.

    20 Rosa Araceli.New research-brief reports-congenital dermatoglyphic malformations and psychosis:a twin study.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py,2000,157(9):1511.

    21 Miao JS,Sun HJ,Liu HL,et al.Palmar dermatoglyphics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J Clin Psychol Med,1999,9(1):12.

    22 Sun YH,Yu MH,Dong Y,et al.Comparison research of case of schizophrenic palm feature.Acta universitis medicinalis nahui,1998,33(2):111.

    23 Lou XF,Lu ZQ,Shao HX,et al.Dermatoglyphics i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 Shanxi Med Univ,1998,29(Suppl):27.

    24 Lou XF,Lu ZQ,Shao HX,et al.Dermatoglyphics in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J Shanxi Med Univ,1998,29(Suppl):29.

    25 Tu LG,Song YC.The dermatoglyphics feature of the hypophrenic children.Anatomy Research,2001,23(4):281.

    26 Zhang LZ,Ni CJ,Nie CX,et al.Dermatoglyphic study of juvenile poliosis.Genetica,2001,23(5):415.

    27 Lynch HT.The family history and cancer control-hereditary breast cancer.Arch Surg,1990,125:151-152. 

  作者单位:1 710033陕西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
  
       2 100850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分析测试中心

  (编辑:悦 铭)

作者: 屈景辉 廖琪梅 李涛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