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16期

痢特灵致周围神经炎12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痢特灵所致周围神经炎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0年1月~2004年1月痢特灵致周围神经炎的临床资料。结果短期治疗疗效欠满意。结论应加强对痢特灵神经毒副作用的认识,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痢特灵所致周围神经炎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0年1月~2004年1月痢特灵致周围神经炎的临床资料。 结果  短期治疗疗效欠满意。 结论  应加强对痢特灵神经毒副作用的认识,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关键词】  痢特灵;周围神经炎;临床表现
             
  痢特灵为呋喃类药物,作为治疗肠炎、痢疾的药物之一,在农村被广泛使用,其重要的副作用为周围神经损害。现将我院1990年1月~2004年1月12例痢特灵致周围神经炎损害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7例,女5例,年龄32~64岁,平均43.6岁,职业均为农民,并在乡区医院诊治服用痢特灵。

    1.2 临床表现 四肢麻木,感觉异常10例,呈手套—袜型改变,远端较近端明显,肢端疼痛4例,疼痛剧烈明显2例,双下肢乏力3例,双上肢乏力2例,四肢皮肤多汗1例,均无肌萎缩表现。8例行肌电图检查,2例MCV异常减慢,6例SCV减慢,损害呈对称性。8例病人因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服用痢特灵,服药时间在12天~3个月不等后发病,就诊时间为服药后1月~半年,每日剂量在0.6g以上,总量均在6g以上。其中3例在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后停用,基层诊断为末梢神经炎并治疗,1例已知发生副作用,因治疗胃溃疡有效而病人未停服,仍间断使用。1例出现症状后未诊治,3例出现症状后在基层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4例因腹泻,肠道疾患服用,服药时间1~4个月,发病时间为服药后1~1个半月,1例出现症状后反复使用达4月,肠道疾患经肠镜检查诊断为直肠息肉、直肠炎,误诊为菌痢治疗,症状最重,肢端疼痛、麻木、感觉异常,四肢乏力,当地误诊为格林-巴利;本院脑脊液检查正常。1例结肠癌误诊为慢性肠炎,2例为慢性肠炎,该组病例服用总量在18g以上。所有病例血糖正常。

    1.3 治疗 均给予Vit B 1 0.1g肌注,每日1次,Vit B 12 0.5mg肌注,每日1次,静滴Vit B 6 0.2g,每日1次,胞二磷胆碱0.5~0.75g,每日1次,同时给予相应疾病治疗及对症治疗。治疗时间5~20天。

    1.4 结果 症状明显改善4例,有所缓解3例,无效5例,无效病例服药时间均超过1月,临床症状较重。3例有在基层治疗者均有所好转。

  2 讨论
    
  痢特灵作为呋喃类中的抗生素,其致周围神经炎副作用已被明确。其机制主要由于该药引起机体糖代谢障碍,造成神经组织病变。其副作用的发生与服药剂量及时间有关,其连续服用时间不宜超过2周,总量超过3g易引发 [1] ,而该组病例均在6g以上。因其价廉物美,仍在农村基层医院被广泛使用,同时近年发现该药具有抗Hp作用,被作为治疗消化性溃疡方案中的抗Hp药物之一,因治疗溃疡疗程常达4周,故增加了副作用的发生率。该组病例均发生于农村患者,与基层医生对痢特灵的毒副作用认识不足及对周围神经炎的认识不足有关,也与患者对疾病的危害性不够重视有关。对称性的“手套-袜子型”感觉减退和剧烈疼痛为呋喃类中毒的特征性表现,该组病例以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肌电图表现为SCV减慢为主要表现,其为周围神经受损的重要指标,其致周围神经系统脱髓鞘改变及轴索变性,比肌原性损害更宜表现出来 [2] ,治疗结果表明近期治疗效果欠满意,有效率仅(58.3%)(7/12),该组病例多系盲目长时间服用所致,在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时,应告知患者其副作用表现,医生应加强对痢特灵神经毒副作用的认识,做到早期发现,尽早停药,及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克义.新编药物手册,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473.

  2 任映茜,李晋,鞠富盛,等.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5(1):58.

  作者单位:641400四川简阳,简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编辑:秋 实)

作者: 代伟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