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16期

小儿外感咳嗽临症治疗之漫谈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咳嗽是儿科最为常见的呼吸道症状,虽然多种疾病均可引起咳嗽的症状,但就笔者之临床经验来看,小儿咳嗽以外感居多。倘卫外功能不固,外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必然邪犯肺脏而致宣降失常,发为咳嗽。根据临床治疗的经验,我们把咳嗽分为肺热兼感型和脾虚痰湿型。进而提出小儿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腠理不密,脏腑......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咳嗽是儿科最为常见的呼吸道症状,虽然多种疾病均可引起咳嗽的症状,但就笔者之临床经验来看,小儿咳嗽以外感居多。肺居上焦,外主一身皮毛,内为五脏之华盖。职司呼吸,性主肃降。倘卫外功能不固,外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必然邪犯肺脏而致宣降失常,发为咳嗽。

    根据临床治疗的经验,我们把咳嗽分为肺热兼感型和脾虚痰湿型。根据体质及寒热的不同而选用清热宣肺(如鲜芦根、杏仁、前胡、天竺黄、象贝等)和健脾化湿之法(杏仁、冬瓜仁、苡仁、化红、半夏等),每种类型均举一例病例。进而提出小儿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腠理不密,脏腑娇嫩,发病容易,传变迅速)。且由于近年来气候的变暖及高脂肪、高热量饮食的出现,小儿在感受外邪后多易化热生痰,若脾胃先天不足或后天受伤,脾失健运,则易生湿生痰。所以应临症分辨寒热、虚实,对素体脾肺气虚者还应配合健脾益气之品,并列举了多种合并症的药物加减。
    
  【关键词】  小儿;外感咳嗽;辨证治疗
            
  咳嗽是儿科最为常见的肺系症候之一,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多种急、慢性病症的临床表现中多有咳嗽出现,但就笔者之临床经验来看,小儿咳嗽以外感居多,内伤者少,且四季均可发病。尤其近年来天气的变暖及饮食结构的变化,高脂肪、高热量饮食的大量摄入,使小儿在感受外邪后多易化热生痰,若小儿脾胃先天不足或后天受伤,过食肥厚、生冷后则又会出现脾失健运生湿生痰,痰湿犯肺的症状。小儿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腠理不密,脏腑娇嫩,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感受外邪每易深入而发生各种传变。《医学传真》(高士学)云:“诸病易治,咳嗽难医”。临床常见小儿多次因本病就医而不见起色者。此时须认真分辨其虚实寒热而辨证施治。咳嗽之症虽有多种表现,但按临症分型不外乎肺热兼感,脾虚痰湿两大类。
    
  1 肺热兼感型
   
  症见:咳嗽、发热或不发热、有痰、喜饮、大便干结、舌红、苔白或黄、脉浮数或滑数。

    方药:鲜芦根30g,银花9g,菊花9g,杏仁9g,前胡9g,杷叶9g,黛蛤粉9g,竺黄9g,象贝9g,苏子6g。
    临症加减:(1)痰多壅盛或日久不愈,舌红,苔白腻者予葶苈子4~6g。取其辛苦大寒,开泻肺气之效。(2)咳嗽初起,咽舌不红,咳声重浊,鼻塞流涕,形寒无汗者予苏叶、苏梗各4~6g,佐以疏散风寒,如表解即撤药,不宜久服。(3)鼻塞流涕者予辛夷4g,辛温散寒通窍。(4)发热重者可用连翘等,甚则加紫雪丹,口渴喜饮者加生石膏。(5)阵咳者加炙百部6~9g。(6)便秘者加栝蒌以润肠行气通便。(7)烦躁者加莲子心。
     
  注意,治疗中要慎用芩、连、柏等苦寒之品,以免阻遏气机,化燥伤津。
   
  1.1 临症举例 患儿,女,2岁。病史:发烧4天,最高体温达39.6℃,咳嗽重,咳甚则吐,痰多,纳食少。家长拒用西药。查: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肺卫蕴热,肺失宣降。治则:清热化痰,宣肺止咳。方药:鲜芦根30g,,生石膏15g(先煎),杏仁9g,前胡9g,银花9g,炙百部9g,黛蛤粉9g,连翘9g,骨皮9g,薄荷4g(后下),葶苈子4g,桑皮9g,紫雪丹1瓶,分2次冲服。
     
  1剂药后烧退,咳嗽减轻,食欲增加。但仍阵咳有痰,轻喘,舌尖红、苔薄白。去紫雪丹加莱菔子4g,三副药后咳喘渐平,苔退,去生石膏、薄荷、葶苈子,加谷稻芽以开胃调脾收功。

    1.2 讨论 叶天士《幼科要略》指出:“六气之邪皆从火化”。临床观察发现,许多小儿由于体质不同,在初感时虽有感寒、感热之别,有火化或从湿化不同,但以化热者为多。这可能与气候变暖及小儿多进食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有关,治疗上应以辛凉肃肺为主。

    鲜芦根甘寒质轻,善清肺胃之热,除虚烦、止呕,有清热生津而不敛邪之特点。更适合小儿之“阴常不足”。杏仁具有破壅降逆,梳理开通的特点。前胡既能清热下气,又能疏风散热,对咳喘痰黄粘稠而兼有表症者最为适宜。配用苏子则黛蛤粉清热化痰之力更佳。对于咳烧并见的,应详细辨认烧与咳谁轻谁重。若烧退咳反重的,多为肺之邪热未清,此时以清透余热,肃肺止咳为主。咽痒者可选用蝉衣。

  2 脾虚痰湿型
    
  症见:咳声重浊,时伴喘促,喉间痰声漉漉,时轻时重,舌质淡,苔白腻。

    治则:健脾去湿,化痰止咳。

    方药:鲜芦根30g,杏仁9g,冬瓜仁9g,苡米仁9g,半夏9g,黛蛤粉9g,化红9g,云苓9g。

    临床加减:(1)大便不畅,痰涎壅盛者可选葶苈子4g。(2)痰多日久,顽痰胶痰加海浮石。(3)脾虚重者加白术、谷稻芽等。

    2.1 临床应用举例 患儿,男,1岁6个月。病史:3个月前患“感冒”,以后反复出现咳嗽,喉中痰鸣,大便稀溏,治疗月余无效。查:形体肥胖,舌淡苔腻,指纹隐伏。辨证:湿邪内困,肺失肃降。治则:健脾去湿,降逆化痰。方药:鲜芦根15g,杏仁9g,冬瓜仁9g,薏苡仁9g,半夏4g,化红6g,黛蛤粉6g,葶苈子4g,海浮石6g。
     
  上方6剂,痰量大减,咳喘见平,舌苔退之大半。仍守原方,连服6剂,诸症悉除。

  2.2 讨论

    此类咳嗽虽与上感有关,究其原因,实与脾脏关系密切。患儿形体肥胖,大便溏,指纹伏,每多表现为湿盛,所谓“湿盛则阳微也”。过食生冷或肥甘厚味,则损伤脾胃而使脾运受阻,脾阳不振则水内停,湿聚为痰。痰湿犯肺,阻碍气机则成此症。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性重浊腻则更易伤脾胃而致缠绵不愈。治疗中应从脾胃下手,“治湿不理脾非其治也”。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苡米健脾利湿,鲜芦根清泻肺热,杏仁、冬瓜仁化痰止咳。脾强则湿化,湿化则痰自去,而使久咳得解。

    此外,临床还常遇见咳嗽日久但无外感及内伤之象,可选用乌梅、银杏、百部、川贝、五味子等。 

  作者单位:100045北京儿童医院

  (编辑:秋 实)

作者: 史学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