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17期

护理程序在临床成分输血中的应用探讨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程序护理在成分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54例成分输血病人按护理程序的方法步骤进行护理。结果本组154例病人按护理程序进行护理,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对成分输血病人按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能避免或减少输血反应,保证病人安全。...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研究探讨程序护理在成分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54例成分输血病人按护理程序的方法步骤进行护理。结果  本组154例病人按护理程序进行护理,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对成分输血病人按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能避免或减少输血反应,保证病人安全。

    【关键词】  成分输血;程序护理
   
    成分输血是临床上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单一或组合选择足够治疗剂量的各种高纯度的血液成分进行输注,其主要特点是可结合病情需要进行选择,针对性强,输注剂量更易控制,疗效更有保证;可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成分输入,从而避免或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输血安全性;可充分利用宝贵的血液资源,实现一血多用。我科开展了护理程序在成分输血中的应用研究与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3年1月~2005年3月对154 例病人进行成分输血治疗,男73例,女81例;内分泌病65例,血液病89例;老年44例,小儿10例,中青年100例;重症病人112例,一般病人42例。

  2  护理程序步骤

  2.1  评估  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护理人员首先要了解成分输血的基本知识,包括:成分血的种类、保存方法、注意事项、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等,其次要了解输血患者的年龄、病情、既往有无输血史、性格、知识层次和对成分输血知识的了解程序。

  2.2  诊断  在评估的基础上,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列出护理诊断,这是护理程序中关键的一步[1]。如对疾病和输血知识了解程度低的病人,可下“知识缺乏”的护理诊断;如果输注血小板,可下“潜在细菌性污染性输血反应”的护理诊断;对反复多次输血的病人可下“潜在输血反应”的护理诊断等。

  2.3  计划  根据病人年龄、病情、知识层次、血液成分类别等制定护理计划。如病人对疾病和输血知识不了解或了解甚少,应先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如病人年龄较大、病情较重、心功能不好时,要严格控制输血速度,滴速应控制在30滴/min以内;如输血小板和冷沉淀,临床领取后应立即输注,以病人能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为宜,以达到最大疗效。

  2.4  实施  护士实施护理计划时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针对不同病人及家属的不同的特点给予解释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用自己的行动获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2.4.1  输血前健康教育  向病人讲清输血的目的,输入的血液制品种类、作用、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4.2  心理护理  多与病人接触、交谈,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在交流时注意交流技巧,让病人觉得自己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要积极争取病人亲友及社会力量的配合,让他们能与医务人员一起给病人以安慰和支持,积极接受治疗。对于病人心理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使病人变消极被动状态为主动的积极状态。

  2.4.3  认真查对  输血前要两个人认真检查血液制品质量,做好查对工作,包括:科别、姓名、床号、血型、ID号、血液制品编号、种类、剂量、交叉配血结果。

  2.4.4  凡是输注血液制品必须使用一次性带有标准过滤网的输血器  同一输血器在连续使用5h以上时,部分血液成分在过滤器上粘着沉淀,不仅影响输注速度,还可能导致细菌繁殖、细胞破坏,故须更换。输注红细胞时,输血器莫菲氏管液面应取2/3为宜,因滴管内血液的滴落高度越小,红细胞受到的冲击及摩擦力越小,红细胞损失量越小。输注浓缩血小板前要轻摇血袋,输注过程中应经常轻摇,但忌拍打摇荡[2]。

  2.4.5  输血反应  开始输注前15min滴速要慢,每分钟约2ml,输血总量不超过30ml。因为急性输血反应一般在输血前15min发生,如果输血15min无反应,可按医嘱输入。

  2.4.6  注意观察  在输血过程中,要经常巡视,如检查滴速,观察输注是否顺畅,问问病人的感受,需要什么帮助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4.7  临床上常有输血器穿破血袋的现象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可将血袋还输口提起呈垂直状或水平状,扭开还输口帽,把输血器针头缓慢旋转刺入血袋还输口。如发现穿破现象,可用血管钳在穿破点上方钳住,防止漏血,然后重新选择另一管,严格消毒后再穿刺。

  2.5  评价  护理程序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是科学的工作方法,在护理程序执行的过程中,能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达到预期护理目标。评价是护理程序的最后步骤,其目的是评价效果。通过评价,护士可以总结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使护理工作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

  3  结果

  我科把护理程序应用于成分输血病人之中,本组154例病人中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确保了成分输血病人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包家明,霍杰.整体护理临床问答.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45.

  2  田建衡,方咏梅.成分输血的临床护理.实用临床医学,2002,3(3):5.
 
  作者单位:541002 广西桂林,解放军第181医院六内科

  (编辑:海  涛)

作者: 何连玉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