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17期

小儿麻疹诊治的几点体会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麻疹是小儿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是由外感麻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因此,在托幼机构和小儿相对集中的地方发病较多。麻疹在中医儿科中属于四大重症(痧、痘、惊、疳)之一,病邪传变较快,病情凶险。早在钱乙的《小儿药证直决、疱疹候》中就已经指出它的典型症状:“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手......

点击显示 收起

    麻疹是小儿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是由外感麻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因此,在托幼机构和小儿相对集中的地方发病较多。麻疹在中医儿科中属于四大重症(痧、痘、惊、疳)之一,病邪传变较快,病情凶险。早在钱乙的《小儿药证直决、疱疹候》中就已经指出它的典型症状:“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手足稍冷,夜卧惊悸,多睡,并疱疹候,并天行之病”。因此,对此病的诊治必须仔细辨别临床症状,密切注意病情的发展,及时合理用药,方可药到病除。今春,由于自然气候的反常,天行疫疠之气,导致麻疹的一次大流行,笔者在坐诊与巡诊期间曾遇多例此病,通过查阅资料,加之多年临床经验,采用以中药为主的治疗,效果颇佳。鉴于麻疹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有必要旧病重提,以引起大家的普遍重视。兹将临床诊治经过介绍如下,以供同行参考。谬误之处,恳请指出。

  1  病因病机

  在谈到麻疹的病因病机之前,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小儿生理、病理特点。(1)生理特点:首先,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心肝常有余,脾、肺、肾常不足,脏腑娇嫩,行气未充;其次,小儿属“纯阳之体”,即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谓之脏腑功能不断完善,向成熟方面发展。(2)病理特点:首先,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即说明小儿体质的功能均较脆弱,稍一接触病邪,即发病,且传变较快;其次,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因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脏气清灵,反应敏捷。麻疹的发病过程正好印证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如无并发症,整个病程约持续十天左右,麻疹是以感受麻毒时邪引起,当属疫疠之气,侵犯人体时邪从口鼻吸入。侵犯肺脾,肺主皮毛,“属表”司呼吸。又麻疹当属温热之邪,故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故温邪外侵,必先犯肺出现肺胃症状。如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类似伤风感冒,此为疹前期。脾主肌肉和四未,若卫分病不解,则邪热内传,入于气分,至皮疹出现,先自耳前、发际至面部、颈部、躯干,若脚底、手心已见出疹,则标志着麻疹已全部出齐。此时邪随疹泄,热去津伤,若用药得当,随热退进入疹回期。麻疹的病情演变的关键在于疹的透与不透。若正气强盛,则正邪抗争,正气逼邪外出,邪去病安。若正虚不能托邪外出,或邪热亢盛,均可导致麻疹透布不畅,出现逆证,即并发症,如麻毒闭肺(麻疹合并肺炎),热毒攻喉(麻疹合并喉炎),邪陷心肝(麻疹合并脑炎),一旦出现并发症,症情比较危重,应及时治疗,否则耽误病情。

  2  鉴别诊断

  麻疹临床上最难与现代医学的猩红热区别。因为二者临床非常相似。兹将猩红热与麻疹的鉴别要点列述如下:麻疹以发热、咳嗽同时出现,鼻塞流涕,眼泪汪汪,三、四天后开始发红疹,疹点间可见正常皮肤,早期以患儿双颊口腔黏膜充血,靠近1~2臼齿处可见到针头大小的灰白色小点,亦称麻疹黏膜斑为特征。同时体温逐渐上升至高热。血象显示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而猩红热祖国医学称之为“烂喉丹痧”、“疫喉痧”等名称,同属温病范畴,也系时行疫病,具有起病较急,高热(39℃以上),咽喉肿痛糜烂,常伴扁桃体肿大,出现猩红色此疹,疹点较小,与肌肤略平齐,或稍高于皮肤,有痒感。同时可见舌生芒刺,状如杨梅,称为“杨梅舌”等典型症状。本病也易合并心悸、水肿、痹证等疾病,故宜早防治。猩红热的发病年龄段较麻疹宽,甚至有许多成人也患猩红热。猩红热患儿血象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增加。掌握以上鉴别要点对麻疹和猩红热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麻疹与荨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的鉴别,具备一定临床知识的医师,是很容易鉴别的,笔者不想在这里一一累述。

  3  辨证论治

  3.1  诊断  在诊治麻疹的过程中,首先应判断病情的顺逆,对于指导临床有很重要的意义。

  3.1.1  顺证  患儿低热,常有微汗,神气清爽,轻微咳嗽,3~4天后出疹,按出疹先后顺序依次出完,疹点色泽鲜润,分布均匀,无其他并发症。疹点约在3天内透发完毕,而后依次隐退,热退咳减,精神转佳,胃纳渐增,渐趋康复,大小便调,或大便泄泻,热邪下趋,此为顺证,正气能与邪气抗争。稍加调养及细心护理,预后较好。

  3.1.2  逆证  高热、见形期疹出不畅,或疹出即没,或疹色紫暗、咳嗽加剧,呼吸气急,则鼻煽,张口抬肩,口唇青紫,此为热毒攻肺的证候。若疹点紫黑,形成斑块,舌质干绛起刺,是热毒窜入营分、血分。若神昏谵语,惊厥抽搐,是热毒内陷心包。若毒热内陷、正气不支、面色青灰、四肢厥冷、疹点色淡、脉微欲绝,为心阳虚衰,最为险候,预后欠佳。

  3.2  治疗  麻疹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发表透疹”。前世医家有“麻疹发表透为先,形出毒解便无忧”和“麻不厌透”之说,对后世指导临床有很大启发。因此,发表透疹当为治疗麻疹要点,“麻为阳毒”,其性由内达外,由里出表,以此理论为指导,按照不同病程和体质特点,疹前期以助疹早透为主,使邪有去路;见形期以清解余邪为主;恢复期由于“麻为阳邪”,耗伤阴液,故以养阴为主。但须注意透发之药性温易耗伤阴液,清解勿过寒凉,养阴忌滋腻留邪,以免功亏一篑,一病未愈,变生他病。以下具体论述顺逆证各证临床特点及治法。

  3.2.1  顺证

  3.2.1.1  疹前期  (1)临床症状:高热,体温迅速升到39℃左右,持续3~4天,伴咳嗽,眼泪汪汪,食欲减退,精神倦怠,昏昏欲睡,口腔咽喉,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斑疹隐隐,舌红、苔黄、脉数。(2)证候分析:麻毒为温邪,侵犯肌表,肺合皮毛,卫气通于肺,肺居上焦,开窍于鼻。故首先出现卫分证伴肺经病变的证候,则有发热、咳嗽等表证。邪毒内侵,见斑疹隐隐,倦怠乏力,两颊黏膜红赤,舌红、苔黄、脉洪等热象。(3)治法:发表透疹,清热解毒。(4)方药:银翘散加减。银翘散为“辛凉平剂”,为治温热之邪首选方剂。以银花、连翘、竹叶加板蓝根、菊花、桑叶清热解毒、疏散上焦之热,而以薄荷,豆豉、荆芥加升麻、葛根等辛凉透表。用桔梗、牛蒡子加射干、马勃、杏仁宣肺祛痰利咽。

  3.2.1.2.  出疹期  (1)临床症状:患儿继续发热,起伏如潮,(可达40℃)。一般发病后3~4天进入出疹期,从耳后、发际、面部、躯干、四肢、直至于心,足底,以后体温逐渐下降,皮疹大小不等,疹间可见正常皮肤,疹淡红,稍凸起,高潮时可相互融合成片。舌红,苔黄,脉滑数。(2)证候分析:发热为透疹的必有过程,正气借助热力逼邪外出。《麻科活人全书、不热第二十三》谓:“麻疹出现全凭热,身不热疹不出,潮热和平方为福,证逢不热非大吉”。此期反映正邪交争,正胜邪衰,邪去正安,病情趋于好转。(3)治法:清热解毒,佐以发表。(4)方药:清解透表汤加减。方中以桑叶、菊花、银花、连翘等清解热毒,牛蒡子、蝉衣、西河柳、升麻、葛根等发表透疹,紫草清热凉血,解毒透疹。清热解毒为本期治疗原则,它直接为毒热之邪而设。因“麻为阳毒”,采取“热者清之”的治疗原则。

  3.2.1.3  疹回期  (1)临床症状:皮疹出齐,按出疹顺序逐渐隐退,一般症状大为改善,体温降至正常,精神食欲渐佳,咳嗽渐减,皮肤呈糠秕状脱屑,并伴色素沉着,后逐渐隐退,舌苔薄、质红少津脉偏数。(2)证候分析:麻为阳邪,耗阳阴液,毒邪已去,症状均见好转,此时应以养阴生津为主。(3)治法:养阴、生津、益气。(4)方药:沙参、麦冬、石斛、玉竹滋养肺胃津液为主,青蒿、地骨皮、银柴胡退虚热,大便干结、津液枯竭加知母,生地增液行舟,润肠通便。

  3.2.2  逆证  麻疹若耽误治疗时机,或治疗不对证,或患儿素来体质虚弱,而邪气偏盛,邪气在体内任意肆虐,可出现多种逆证。多见于疹前期。西医认为:麻疹病毒入侵人体后,血象显示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说明机体免疫力下降,这提示我们在治疗时不仅要祛邪,还要加以扶正,才能抵抗邪气的再次侵袭。逆证常见有如下三类。

  3.2.2.1  麻毒闭肺  (1)临床症状:疹点不多,或疹点密集色紫,高热不退,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呼吸时张口抬肩,口渴烦躁,苔黄,质红而干,脉数。(2)证候分析:由于正气虚弱,不能托邪外出,或调护不当,夜间覆以温被,疹毒不得透发,热毒炽盛,壅遏于肺,则高热不退,咳促气喘,火热阳邪,燔灼肺胃,则口渴烦燥,舌红苔黄,为肺有实热之象。(3)治法:宣肺平喘,清热解毒。(4)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方中以石膏为主,即宣肺中之热邪,又清胃中热邪,麻黄、杏仁、宣肺平喘,麻黄用量宜轻,不可发汗,恐伤阴液,加银花、连翘、射干、黄芩、清上焦之热,加罂粟壳敛肺止咳平喘,不可重用,防止闭门留寇之弊。

  3.2.2.2  热毒攻喉  (1)临床症状: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或咳嗽并重,甚则呼吸困难,舌红、苔黄。(2)证候分析: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肺胃热毒循经上攻咽喉。则有咽喉肿痛等证,舌红,苔黄皆内有热毒之象。(3)治法:清咽下痰汤加减,同时内服六神丸。方中射干、桔梗、牛蒡子清宣肺气而利咽,二花、板兰根、连翘清热解毒,胖大海、葶苈子、马勃利咽消肿逐痰。瓜蒌、贝母化痰散结。六神丸则以麝香、冰片等辛凉开窍。

  3.2.2.3  邪陷心肝  (1)临床症状:高热、神昏、抽搐、谵语、疹点密集成片,遍及周身,色紫红,或有鼻翼煽动,舌红绛、脉沉。(2)证候分析:毒热炽盛,致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发为抽搐,邪热内陷心包,扰乱神明,故神昏谵语。(3)治法:清营解毒,凉肝熄风。(4)方药:羚角钩藤汤合清营汤加减。方中水牛角、钩藤凉肝熄风,清热止痉,玄参、生地、麦冬、竹茹养阴清热,竹叶、黄连清心除烦,清中焦之热。茯神、远志宁神定志。

  4  护理及预防

  麻疹患儿的护理非常重要。首先,麻疹患儿一旦发病必须隔离治疗,以免传染给他人。其次,不照强光,不受热,不吃荤腥生冷之物,避免以热助热,不利于病情恢复。再者,疹出后,应避免搔抓,防止抓破皮肤,致继发感染,或色素沉着。若致化脓性感染,可用呋喃西林粉加菜油调敷患处。瘙痒时,只可用温水抹浴,不能用碱性肥皂水冲洗,防止伤及皮肤。

  对于预防,由于麻疹传染性强,一旦发病,将耗费大量社会财力和物力。因此,对麻疹的预防工作很重要。对医务工作者来说,我们的工作重点是预防工作。《内经》中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颇具有现实意义。

  近年来由于采取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大大降低麻疹发病率。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有些家长反映他孩子以前注射过麻疹疫苗,为何还会患麻疹?对此,笔者仔细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认为有三:其一,与孩子的免疫功能好坏有关。免疫功能好的孩子,加工产生的抗体效价较高,反之较低;其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体内产生的抗体浓度逐渐衰减,以上二者不可避免;其三,与药苗的真伪、药苗在运输过程中及药库中储藏有关。储藏中如受高热,自然会降低其作用。第三点是人为因素,可以避免,笔者提出这点,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加强规范化管理

  5  结语

  疾病治疗的效果取决于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对于麻疹,首先必须进行类证鉴别。然后需要进行明确的分期及并发症诊断。只有在诊断清楚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治疗,疾病方可痊愈。只有通过对疾病辨证论治的分析。才能培养临床医师良好的思维方式,全面分析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寻找内在联系,疾病的演变过程及先后顺序,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具有非常高的价值。总之,对于麻疹,中医中药显示出它强大的优势,只要用药有方,护理得当,是很快能痊愈的,本文只是对麻疹诊治过程作了一个系统的回顾,殷切希望它能为各位临床医师提高业务水平有所帮助。

  作者单位: 442421 湖北神农架,神农架林区木鱼镇卫生院 

  (编辑:文  静)

作者: 王祖芹吴俊峰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