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18期

中医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治疗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冠心病发病在心,系于舌,与小肠相表里,在七情中,心主喜而得了冠心病的人,情绪波动明显,很难真正的“喜”,其发病与心理矛盾、焦虑、应激以及压力等情绪变化密切相关,消极的心理情绪如抑郁、焦虑、烦躁等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使心脏受到损坏,造成冠心病。1冠心病患者心理特点有以下几种1。1烦躁、焦虑心理患者发......

点击显示 收起

  冠心病发病在心,系于舌,与小肠相表里,在七情中,心主喜而得了冠心病的人,情绪波动明显,很难真正的“喜”,其发病与心理矛盾、焦虑、应激以及压力等情绪变化密切相关,消极的心理情绪如抑郁、焦虑、烦躁等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使心脏受到损坏,造成冠心病。

  1 冠心病患者心理特点有以下几种
    
  1.1 烦躁、焦虑心理 患者发病时多情绪烦躁、焦虑、紧张,通过医患交谈,发现他们对自己的病情及预后普遍不了解,注意力总是集中在对自己身体的不适和疾病一知半解的分析;如能否完全治好,是否会引起心血管以外的疾病和遗留后遗症等,疑虑重重,内心忧郁过重,造成心理负性因素使患者身体产生应激反应,如交感神经兴奋、内分泌紊乱、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小板聚集、血液黏稠度升高等,即“忧思伤悲,其心不畅”,影响药物疗效,诱发病情加重。

  1.2 药物依赖心理 患者过分依赖药物,如认为某种药物对自身疾病不起作用,或认为疗效不佳,则采取不配合态度,或认定某种药物有明显疗效,则点名要求服用。患者这种对药物的依赖心理有时可提高药物疗效,甚至使某些本无疗效的药物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缺少对疾病的真正认识,只从心理上对疾病起到调节作用,却忽略了真正有治疗作用的药物的运用,这就需要医生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治疗效果更好。

    1.3 情绪不稳定有消极情绪 患者病后,易重新思考已发生的不幸事件,去回顾当时可怕的情景,因此容易诱发各种心理,表现出忧郁性格、忧愁、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有专家曾调查发现,在消极情绪的人身上,可发现较高的炎症蛋白,这种连续的,涉及整个心脏系统的炎症状况对引发冠心病有重要影响。人的心跳速率能够根据外界的变化呈有规律的波动,那些带有消极情绪的人会使心脏的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减少,从而对心脏系统产生压力。引起心血管系统疾病,特别是冠心病。

    《灵·本神》云:“忧愁者,气闭塞不行”。我们从接触患者开始,就应以诚相待解除烦躁焦虑心理,忧思伤肺,脾气闭塞不利,脾气不足,则心血不足,造成冠心病加重,“肺喜乐无极则伤魄”肺气虚,则心气不足,心失所养,加重冠心病病情。
    
  2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治疗
    
  在治疗中用药和治疗方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患者进行商量,多交流彼此的意见,除安抚其情绪外,还应调整其心情,在情感和精神上给予支持、鼓励,使患者保持心理上的相对平衡状态。患者情绪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各个环节。病人愉快乐观则药物易吸收,发挥治疗作用。烦躁,不思饮食,难以入睡,必然影响药物疗效,使病情难以控制,甚至更趋严重。

    来自任何刺激都可以作为一种信息,经过人体相应的感受传入神经,传到大脑进行加工和整合,并产生一定的情绪反映和生理变化。喜、怒、忧、思、惊、恐、悲、七情的不稳,对冠心病的治疗会产生不同的负面影响。故建立安静舒适的环境保持干净整洁,避免刺激可以抵御消极心理和稳定病情。同时,患者家属应积极配合,整合大环境,达到最佳疗效。

    在态度上,医患应平等,耐心听取他们的讲述,给予充分的同情和理解,维护其自尊,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给其以亲切感、安全感,在其情绪不佳,出言不逊时,医者要做到心平气和,和颜悦色,避免使之再受强烈刺激。同时,适当在药物中加入舒肝理气,健脾滋阴之品,尽快使之烦躁、焦虑等情绪消除。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医者要存“仁人”之心,以辅助患者摆脱忧郁心情。

    医生还应帮助患者认识冠心病,消除对药物的依赖心理,消除不正常心态,减轻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要心平气和,尽力避免情绪激动,以免诱发其心绞痛和心肌梗死,鼓励患者坚持服药,说明正确服药的重要性。

    总之,冠心病的患者,要自我调节,自我维持,自我改善心理状态,确实消除焦虑、烦躁、情绪激动、依赖心理等,以使心情平和,七情调达,发挥最佳治疗效果,使之达到最佳心理和生理效应,使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这就需要医生与患者在心理上达到最佳沟通。  

  作者单位:834700新疆塔城,塔城市人民医院

  (编辑:悦 铭)

作者: 刘江萍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