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19期

川崎病误诊1例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1病历摘要患儿,男,10个月,发热5天,皮疹3天,于2005年6月15日收入院,患儿于2005年6月10日诱因不明出现发热,体温39。3天前患儿躯干部,腹部皮肤出现皮疹,在我院门诊拟(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脉搏135次/min,呼吸40次/min,急性热病容,前囟平软,躯干,腹部皮肤满布鲜红色粟粒样皮疹,压之褪色,浅表淋巴结无......

点击显示 收起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10个月,发热5天,皮疹3天,于2005年6月15日收入院,患儿于2005年6月10日诱因不明出现发热,体温39.0℃,不伴咳嗽、抽搐。在当地乡医处治疗2天,无效。3天前患儿躯干部,腹部皮肤出现皮疹,在我院门诊拟(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药疹”治疗,予“炎琥宁针、先锋必针、地塞米松针”静滴3天,无改善。遂于今日由门诊拟“麻疹”收住院。患儿是第二胎第二产。既往体健。无食物以及药物过敏史,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入院查体:体温39.5℃,脉搏135次/min,呼吸40次/min,急性热病容,前囟平软,躯干,腹部皮肤满布鲜红色粟粒样皮疹,压之褪色,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结膜无充血,唇红,无皲裂,咽充血,颈软,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135次/min,律齐,无杂音,肝脾未及肿大。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入院后查血常规:Hb 98g/L,WBC 19.6×109/L,N 0.78,L 0.22,血沉90mm/h,C-反应蛋白:强阳性,抗“O”:阴性,未引起重视,拟“麻疹”治疗,予以“菌必治针、病毒唑针”静滴5天,热不退,皮疹未消退,于住院第6天,详细体格检查,发现患儿肛周皮肤发红、脱皮,尚引起重视,考虑“川崎病”,即行心脏彩超示:左冠状动脉轻度扩张(3.5mm),拟“丙种球蛋白2g/(kg·d)静滴,口服阿司匹林50μg/(kg·d),分3次口服,次日体温降至正常,皮疹明显消退,于住院第8天,患儿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更进一步证实了诊断,住院10天出院,带药随诊。

  2  讨论

  川畸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告。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可发生严重的心血管病变。好发于6~18个月婴儿。目前,我国川畸病的诊断基本上是遵照1984年日本MCLS提出的标准[1]。但是在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病例,各项临床表现并不同时出现或者不出现,所以给早诊断带来困难,常导致误诊。上述病例病程中,急性期只有发热、皮疹2项表现,无特异性,由于今年麻疹病例较多,且大多症状与体征不典型,加上各项实验室检查也无排他性,故未引起临床重视,导致误诊。而后来的指趾端膜状脱皮、心脏彩超结果以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的反应,则进一步支持川崎病的诊断。该病例告诉临床医生,在川崎病的诊断过程中,临床确诊可以从严,疑诊可以从宽,以便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苏.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02.

  作者单位:1 330800 江西高安,高安市妇幼保健院

       2 330800 江西高安,高安市人民医院皮肤科

  (编辑:海  涛)

作者: 吴伍香谢爱国 2006-7-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