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21期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急慢性盆腔炎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盆腔炎是指女性盆腔内子宫、输卵管及卵巢或其周围的结缔组织,包括盆腔内腹膜等任何一处发生的炎症。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好发于中青年妇女,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盆腔炎多在产后、术后由病菌感染或经期不注意卫生以及邻近器官疾病蔓延所致。慢性盆腔炎多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及时所致。...

点击显示 收起

  盆腔炎是指女性盆腔内子宫、输卵管及卵巢或其周围的结缔组织,包括盆腔内腹膜等任何一处发生的炎症。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好发于中青年妇女,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盆腔炎多在产后、术后由病菌感染或经期不注意卫生以及邻近器官疾病蔓延所致;慢性盆腔炎多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及时所致。

  笔者运用《金匮要略》中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此病13例疗效观察,收效甚佳,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均为女性,年龄不限,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小腹痛、腰酸痛、月经不调、带下异常,甚者可见下腹部肿块、压痛、尿频、尿急等症。

  1.2  治疗方法 组方:桂枝10g,茯苓20g,丹皮15g,桃仁15g,赤芍15g,白芍15g,银花30g,红藤30g,蒲公英30g,败酱草30g,丹参20g,大黄6g,甘草5g。痛甚加玄胡、川楝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带下量多、色黄、有异味加茵陈、薏苡仁、土茯苓利水渗湿,清热解毒;慢性期加当归、香附、郁金、桑寄生、杜仲行气、活血止痛,调补冲任;下腹有包块加三棱、莪术破血祛瘀,行气散结止痛;气虚加党参、白术、黄芪补气健脾,生津养血。方中桂枝温经散寒、通经活络;茯苓淡渗利湿、益心脾之气;大黄、丹皮清热祛瘀,有良好的抗炎作用,桃仁、赤芍、丹参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银花、红藤、蒲公英、败酱草清热利湿,解毒排脓;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湿排脓、理气散结、缓急止痛之功。

  1.3  结果  13例经治疗,均获得满意疗效。

  2  讨论

  祖国医学中没有盆腔炎病名记载,根据临床表现,可概括在“月经病”、“带下病”、“瘕”“经行腹痛”等病之中。其病因病机为热毒、湿浊客于冲任,冲任损伤,致使气滞血瘀,肝肾亏损。如《妇人良方》载:“妇人月经痞塞不通,或产后余热未尽,因而乘风取凉,为风冷所乘,血得冷则为瘀血也。瘀血在内,则时时体热面黄。瘀久不消,则为积聚瘕矣。”古人深刻地描述了盆腔炎的病因、症状以及炎块的形成。因此,治疗上主张标本兼顾,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采用清热解毒、利湿之法,能有效控制症状,减少局部充血、水肿,使气机通畅,冲任调和。所以,尽管祖国医学中没有盆腔炎病名记载,但只要根据其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施治,均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在药理学研究证实:清热解毒药物对多种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并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加机体对感染的免疫能力。活血化瘀药物有明显的抗渗出和抑制结缔组织增生的作用,改善微循环,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促进炎症的吸收、组织修复与再生,防止盆腔组织因慢性炎症而致粘连,与清热解毒药物配伍,能更好地发挥抗炎作用。

  (编辑:李  令)

  作者单位: 300102 天津,天津市南开区中医医院

作者: 陈立华 2006-7-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