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24期

内服中药期间的护理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中药内服法是治疗疾病的常用途径,如果单凭药物作用而忽视了护理,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出现不良反应,在患者服药期间护理人员应了解病人的诊断、治疗方法、服药目的、所用药物的性能、剂量、适应证与禁忌证、近期病情变化以及做哪些准备与应急措施等,只有胸中有数,才能施予相应的护理,因此除应做好一般护理工作......

点击显示 收起

  中药内服法是治疗疾病的常用途径,如果单凭药物作用而忽视了护理,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出现不良反应,在患者服药期间护理人员应了解病人的诊断、治疗方法、服药目的、所用药物的性能、剂量、适应证与禁忌证、近期病情变化以及做哪些准备与应急措施等,只有胸中有数,才能施予相应的护理,因此除应做好一般护理工作外,还应重视分类药物的服法和服用期间的护理。

  1  解表药

  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为解表药,如麻黄、桂枝、荆芥、生姜、防风等。
   
  此类药物宜温服,服后再喝热开水、热稀粥以助药力,便立即卧床休息,同时适当提高室温或酌加衣被、热水袋等保温助汗,夏季应注意空气流通,以防室内闷热,取其遍体微汗为佳,避免大汗淋漓,发汗后腠里疏通,应注意避风防止复感,对年老体弱患者应慎用,严防汗过发生虚脱。

  服药后应详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有无出汗、汗液性质以及其面色、肢温、脉象的变化,了解证候是否减轻及有无伴随症状等,并做记录,如以发汗消水肿者,应在服药前后测量患者体重,并观察水肿消退情况,若为高热者,汗出后应测量体温并观察其口温症状与二便情况。

  2  催吐药

  凡能引起促使呕吐的药物为催吐药,如瓜蒂、石盐、藜芦等。

    本类药物药性峻烈且有毒性,副作用较大,应严格掌握剂量,大都用于体质较壮的患者,而对年老、体弱、幼儿、孕妇不宜使用。

  服用催吐药后,10~20min达不到催吐目的者,可用净饭筷或净羽毛等探其喉部以助呕吐,如催吐后引起呕恶不止者,可根据所用药物的性质进行缓解处理,若用藜芦呕吐不止者,以葱白汤解之。

  呕吐以祛除病邪和积滞为度,切勿过量,以免过度耗津伤气,导致患者正气虚弱,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神志、面色、肢温、脉象、血压情况以及脘腹伴随症状,同时要注意呕吐物的性质、量、色、味并作记录,必要时留标本送检。

  3  泻下药

  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内宿积,荡涤实热等作用,根据泻下作用分为:攻下药如大黄、芒硝、番泻叶等,峻下逐水药如甘遂、大戟、芫花、巴豆等,润下药如麻仁、郁李仁等,服峻下药后,可能出现剧烈腹痛、腹泻或恶心呕吐等毒性反应,如患者精神紧张,甚至恐惧不愿接受时,应在服药前向患者解释以解除其顾虑,服药后应卧床休息,观察脉象、呼吸、血压及神色的变化,有无腹痛、恶心呕吐、出汗、心悸、气促等症状,以及大便的性质、量、色、味等并作记录,或患者腹痛剧烈、泻泄不止或腹泻不多,但呕吐频繁,大汗淋漓,心慌气短,面色苍白,脉细弱或结代,应及时报告医生,并且采取口服参附汤或独参汤等急救措施。

  4  驱虫药

  凡能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的药物称为驱虫药,常用药物如使君子、乌梅、苦楝皮等。

  本类药物宜空腹服用,同时忌食生冷油腻之物,服药时适当服用一些泻下药物,以助排除虫体,如以番泻叶泡茶饮用,服药后观察大便内有无虫体排出,并于20、30日之后,连续3日留便检查虫卵,若仍有虫卵者,1个月后再服驱虫药,直至无虫卵,若为绦虫病,应检查大便内有无头节,若头节未排出需再次服用。

  本类药物具有一定毒性,而剂量不足时又达不到驱虫的目的,因此,在给小儿用药时,应根据其体重、年龄用药,对年老、体弱、孕妇、产妇忌用,对高热、腹痛、纳差等患者暂不服用。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患者有右上腹疼痛,甚至绞痛,大汗、恶心呕吐或吐出蛔虫等情况,应高度重视胆道蛔虫的发生,如患者恶心呕吐,腹痛、口有粪味,但无排便排气时应注意肠梗阻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酌情处理。

  5  服药方法

  一般药宜在进食前后2h服。急性病随煎随服,一般汤药宜温服,以免过凉过热对胃产生不良刺激。发汗解表药、透疼药宜热服,服药期间一般应禁食生冷、油腻、辛辣、腥臭等刺激性食物,脾胃虚弱者更应注意。

  作者单位:262700 山东寿光,寿光市洛城医院
 
  (编辑:悦  铭)

作者: 董桂芬,孙丽 2006-7-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