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3期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速避凝)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及常规治疗加速避凝组(治疗组),疗程为1周。结果1周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观察12周治疗组无一例发生心肌梗死,对照组4例发生(12。...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速避凝)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及常规治疗加速避凝组(治疗组),疗程为1周。结果  1周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75%,对照组为65.62%(P<0.05);观察12周治疗组无一例发生心肌梗死,对照组4例发生(12.5%);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速避凝,能更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发作,减少心机梗死发生率。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劳累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AMI,甚至猝死。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治疗UAP患者3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0年3月~2004年3月共收治UAP患者64例,以上病例均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并且无严重肾功能不全、重症高血压、出血性疾病等抗凝治疗禁忌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治疗组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2.5岁;其中初发劳累性心绞痛14例,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14例,自发性心绞痛4例。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61.8岁;其中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13例,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14例,自发性心绞痛5例。两组年龄、性别及心绞痛类型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治疗组:速避凝0.4mg腹壁皮下注射,每日1次,其他治疗同对照组,疗程均为1周。对照组:极化液500ml加硝酸甘油10mg静脉滴注,口服消心痛片10mg,日3次,卡托普利片6.25~12.5mg,日3次,酌情加用β受体阻滞剂,小剂量阿司匹林片100mg,日1次口服。

  1.3  观察内容 

  用药期间观察心绞痛发作情况,药物不良反应,尤其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每日1次12导联心电图(ECG)常规检查,心绞痛发作时即刻查ECG,治疗前后对比静息ECG变化。

  1.4  疗效判定 

  症状改善参考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劳累性心绞痛分级标准。劳累性心绞痛分级改善>2级,缺血性S-T段下移减少>0.1mV,或心绞痛分级改善1级,下移减少0.05~0.1mV为好转。自发型心绞痛在家生活习惯下心绞痛完全控制,ECG改变同上有效;心绞痛次数减少,ECG改善为好转。

  1.5  统计学方法       两组结果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观察 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例注:两组比较,P<0.05观察12周内治疗组无一例发生AMI,对照组有4例发生(12.5%)。治疗组死亡1例,对照组死亡2例,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死亡3例均有糖尿病病史,其中2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为室颤。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1例因注射部位浅而出现淤斑,改变注射部位后逐渐吸收。

  3  讨论

  UAP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出血引起附壁血栓形成所致。冠状动脉造影提示血栓形成征象占50%~80%,溶栓治疗目前仍有争议,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速避凝疗效显著。速避凝除具备普通肝素抗凝血酶Ⅲ,保护血管内皮,防止血小板黏附,促进侧支循环等药物作用外,还具备以下特点:(1)其抗Ⅹa与抗Ⅱa之比为4∶1~2∶1,很少引起血小板减少,所以极少引起出血倾向。(2)生物利用率超过90%,体内不易清除,半衰期为普通肝素的2~3倍。(3)有更明显的纤维蛋白溶解作用,所产生的预防性抗血栓作用时间可超过24h。

  本组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速避凝治疗UAP患者,对控制心绞痛发作及防止AMI均有良好疗效,总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方法简单,疗效满意,使用方便,安全,用药期间无须实验检测,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单位: 118200 辽宁宽甸,宽甸县中心医院内二科

    (编辑:张  彦)

作者: 杨福娥,邹吉丽 2006-7-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