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5期

虎黄油半暴露治疗轻中度烧伤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虎黄油半暴露治疗轻中度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近4年收治的轻中度烧伤15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5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应用虎黄油半暴露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磺胺嘧啶银糊剂行暴露治疗。结果治疗组止痛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结论虎黄油治疗Ⅱ度烧伤创面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临......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虎黄油半暴露治疗轻中度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近4年收治的轻中度烧伤15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5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应用虎黄油半暴露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磺胺嘧啶银糊剂行暴露治疗。结果  治疗组止痛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虎黄油治疗Ⅱ度烧伤创面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  虎黄油;烧伤;半暴露疗法

    Treatment effect on light degree and moderate fire burn cured with half-exposing therapy using huhuang oil

    YI Xian-gui, TANG Yun-tao,SHI Xiao-min,et al.

  Department of Fire Burn,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Deyang City,Deyang 618000,Sichuan,P.R.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Huhuang oil on light and moderate burn injury.Methods  155 light and moderate burn patients in recent 4 years divided into tri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125 trial burns were cured by Huhuang  oil partial-exposure therapy and 30 control cases were cured by traditional silver sulfadiazine paste exposure theraphy.Results  Antalgic time and burn surface healing time in trial group was shorter than in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Huhuang oil has significant efficacy on treating Ⅱ degree burn surface. It is worth clinical applying and recommending.

    【Key words】  huhuang oil; burn; partial-exposure therapy

    2001年1月~2004年12月,我们采用自制的虎黄油治疗125例轻中度烧伤,取得了止痛快、创面愈合时间短的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5例烧伤患者中,男114例,女41例,年龄11个月~66岁,平均30.4岁。烧伤面积3%~30%,平均11.2%。致伤原因:沸水、火焰、蒸汽及热钢渣等烧烫伤。伤后入院时间:20min~43h,平均3.3h。其中Ⅱ°烧伤81例,Ⅲ°烧伤8例,同时有Ⅱ°及Ⅲ°烧伤的66例。

    1.2  虎黄油配制  选用中药质地较好的生地、地榆、虎杖、黄连、黄柏及贝母等,麻油浸泡3天后,微火将药物炸焦过滤去渣,待油降温至20℃时加冰片装瓶备用。

    1.3  分组与方法  按1970年全国烧伤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1],根据烧伤面积及深度划分严重程度。选择面积在3%~30%之间的轻中度病人15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125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行简单清创。治疗组创面贴敷虎黄油药纱行半暴露疗法,浅Ⅱ°创面前3天每日更换1次油纱,深Ⅱ°创面前7天每天更换1次油纱。此后换药时间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对照组创面涂20%磺胺嘧啶银糊剂行暴露疗法,前3天每天涂药1次,两组均不应用止痛药物,常规抗炎治疗35天。观察创面愈合情况。

    1.4  疗效判定依据及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治疗烧烫伤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相应的疗效判定标准。

    1.4.1  疗效  痊愈:创面愈合,全身症状消失。显效:总创面愈合90%以上,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总创面愈合50%以上,全身症状消失。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创面感染未能控制。

    1.4.2  抗感染效果  显效(无炎症反应):创面较干燥,色泽红润,无疼痛及出血点,创周无红肿,创缘上皮生长好。有效(轻度炎症反应):创面轻度潮湿或干燥,轻微疼痛,分泌物少许,创周轻微红肿。无效(中重度炎症反应):创面潮湿或干燥加深,色泽晦暗,疼痛明显,有明显的出血点,分泌物较多,创周红肿明显。

    1.4.3  镇痛效果  显效:用药后创面有清凉感,疼痛明显减轻,不服任何止痛药,患者可忍受。有效:用药后创面有清凉感,疼痛有所减轻,服用一般止痛药有效。无效:用药后创面疼痛无减轻,需服用强效止痛药。

    1.5  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t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及镇痛、抗炎效果比较见表1。治疗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χ2=5.468,P=0.019),抗炎效果、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两组相似(χ2值为2.775、2.670,P值为0.096、0.102)。   表1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镇痛、抗炎效果比较 注: 两组比较,*P<0.05;创面愈合时间为x±s

    3  讨论

    3.1  烧伤创面愈合过程可因为不利因素存在而延迟,也可因为有促进因素而加速[3]  烧伤创面的变化是左右病情的重要因素,创面的处理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且与治愈率的提高,缩短疗程,提高愈合质量和肢体外观及功能的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及时有效正确的处理创面才能达到保护创面,防止感染,促进创面尽快愈合,以利肢体外观及功能恢复的目的,也是抢救治疗的关键[4]。研究表明:烧伤早期创面深度及面积并非静止不变,有一个双向演变的病理过程,创面组织处于间生状态,瘀滞带常因烧伤局部条件、全身状态及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尤其在伤后48h存在着进行性地损害作用,其瘀滞带发展方向决定着局部病损程度[5,6],在伤后出现进行性血管栓塞,是烧伤创面坏死范围扩大和加深的重要原因,毁坏残留的皮肤附件,进而影响创面愈合进程及愈合质量。创面坏死组织引起局部过强的炎症反应,是导致创面进行性加深及体内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7]。中医认为烧伤是火炽热甚,灼伤皮肤,损伤阴液,以至气血干涸,气血淤滞,肌肤坏死。重则热毒内攻脏腑,阴液耗竭,全身气血衰竭而亡。故烧伤治疗原则是清热凉血解毒、活血化瘀、祛腐新生。中西医均认为改善局部微循环,防止微血栓形成,祛除坏死组织防止创面感染,保护残存的皮肤附件,对深Ⅱ°创面愈合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改善烧伤创面微循环,防止微血栓形成,保护具有活力的间生态组织。阻止局部病理改变的进行性加深,促进创面提前愈合,寻求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是烧伤专业工作者探求和研究的课题。根据研究证实:干燥疗法不利于滞瘀带的复活且易加深,银制剂抗创面感染作用已得到肯定,但不具备促进创面组织生长的生物诱导作用,难以加速创面再生上皮化或促进修复皮肤组织生理功能[8]。为此,笔者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发扬祖国传统医学应用中药配方研制的虎黄油治疗中小面积烧伤创面,通过125例病人的应用,并与使用磺胺嘧啶的对照组相比较显示,虎黄油治疗烧伤疗效相当明显,具有病人痛苦小、愈合时间短、深度创面愈合后疤痕增生较少等优点。

    3.2  虎黄油治疗中小面积烧伤创面取得良好疗效的机制  该配方中虎杖、黄柏合为君药,虎杖具有凉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痛之效。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白及祛腐生肌,配合半暴露起到暂时代替表皮的作用,保护神经末梢免受刺激,缓解立毛肌痉挛减轻痛苦,阻止创面水分蒸发,挽救尚有活力的间生态组织,并起到保护性屏障作用,防止创面再损伤及细菌入侵。药物与方法的配合,能减少创面渗出,减轻肿胀,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加上该制剂中含有多种抗菌消炎中药,从而起到良好的抗菌效果。阻止创面水分蒸发,保护创面防止细胞因脱水干燥坏死而加深,改善局部循环,防止进行性微血栓的形成,阻止局部病理加深。保持创面一定的生理湿润度,顺应生命规律,保护间生态组织,使其有利于间生态组织复苏和组织再生。临床观察到深Ⅱ°创面伤后4~6天开始溶痂,Ⅱ°创面愈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笔者认为,该方法缩短愈合时间的另一个机制可能是坏死组织的早期溶痂清除,减轻了局部炎症反应,阻断了创面进行性加深,对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bFGF)等因子的释放有促进作用,有利于细胞增殖使创面较早地进入修复阶段。在溶痂期间,坏死组织自动分离,局部分泌物增多,体温中度升高,但创周炎症并不明显,经清除局部分泌物后症状随之缓解,创面分泌物培养细菌检出与对照组相似,说明有抑菌的作用。本组无一例发生全身侵袭性感染及创面脓毒症。体温中度升高现象可能系坏死组织吸收所致。

    本法使用过程中,利于观察,药物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制作简便,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对Ⅲ°烧伤的治疗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黎鳌.烧伤治疗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4.

    2  陈贵廷,薜赛琴.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847-849.

    3  陆树良,廖镇江,向军,等.烧伤后24h内削痂对深Ⅱ度创面局部炎症反应的影响.中华烧伤杂志,2005,1:24-26.

    4  彭毅志.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的新途径.中国烧伤杂志,2003,1:323-324.

    5  Lu Sl,Xiang J,Qing C,et al.Effect of necrotic tissue on progressive injury in deep partial thickness burn wounds.Chin Med J,2002,115:323-325.

    6  方培耀,丁韧,孔令雯,等.大鼠Ⅱ°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纤溶变化的意义.中华整形烧伤杂志,1997,7:123.

    7  胡骁骅,孙永华,陈忠,等.巴曲酶对深二度烫伤创面微循环血流变化及愈合的影响.中华烧伤杂志,2000,16:241-243.

    8  周来生.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在创面修复领域的应用前景.中华烧伤杂志,2005,1:6-7.

   作者单位: 618000 四川德阳,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烧伤科

   (编辑:悦  铭)

作者: 易显贵,唐运涛,施小敏,潘明,赵寿宁,杨林 2006-7-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