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6期

杏芎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评价杏芎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2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胞二磷胆碱、脑蛋白水解物、阿司匹林作为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杏芎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天,共14天。...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评价杏芎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2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胞二磷胆碱、脑蛋白水解物、阿司匹林作为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杏芎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天,共14天。观察两组病例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显效率81%,对照组总显效率5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  杏芎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  杏芎注射液;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目前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杏芎注射液是采用现代特殊制药工艺生产的复方制剂,综合了银杏提取物和磷酸川芎嗪两种药物的有效成分,并使其作用有效协同,单次给药即能同时起到拮抗氧自由基、保护缺血细胞、抗凝抗血栓、促进侧支循环开放、改善微循环四种疗效。我院神经内科于2005年3~12月,应用杏芎注射液治疗了一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并观察其近期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准  入选标准:(1)缺血性脑卒中发作3~72h以内的住院患者,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排除脑出血;(2)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的肢体瘫痪后遗症不影响神经功能评分的再次发病患者;(3)40~80岁住院患者,性别不限;(4) 临床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5)无全身严重并发症。排除标准:(1)不符合以上入选标准者;(2)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3)其他脑部器质性病变如脑肿瘤等;(4)严重精神疾病、痴呆者;(5)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者,有出血倾向;(6)药物过敏者;(7)出血性脑梗死;(8)大面积脑梗死深昏迷。

    1.2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系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 共入选72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61.5岁,伴有高血压病22例,糖尿病10例,有一项及以上血脂异常者12例;主要脑梗死部位:额叶4例、顶叶3例、颞叶2例、枕叶1例、小脑1例、脑干1例、基底节24例;对照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59.5岁,伴有高血压病24例,糖尿病12例,有1项及以上血脂异常者10例;主要脑梗死部位:额叶3例、顶叶3例、颞叶3例、枕叶2例、脑干2例、基底节23例。以上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胞二磷胆碱500mg加生理盐水250ml、脑蛋白水解物30ml加生理盐水250 ml,阿司匹林50~75mg/d,共21天作为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杏芎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天,14天为1个疗程。视病情酌情应用脱水剂以及调整血压、调控血糖、防治感染、抑酸等对症治疗。

    1.3.2  观察指标  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TG、CH)及ECG等;头颅CT或MRI检查。观察时间为开始用药第1天~第30天;头颅CT或MRI、ECG及实验室检查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天各检测1次;随时记录合并用药和不良反应; 观察两组病例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1.3.3  疗效评价  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评定。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5%~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7%~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7%,或病情加重甚至死亡者[1,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本组入选病例72例,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死亡1例, 死因为脑水肿、脑疝形成,发生在病后第5天。对照组死亡2例,1例死因为脑水肿、脑疝形成,分别发生在病后第4天;1例桥脑梗塞者,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发生在病后第3天。

    2.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治疗组总显效率81%,对照组总显效率5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头痛2例,头晕2例,血压下降1例,减慢输液速度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1例ALT轻度升高(61IU/L), 未经减药、停药而自行恢复,各项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两组间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多在60岁以上发病。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中心坏死区由于严重的完全性缺血致脑细胞死亡;而缺血半暗带内因仍有侧支循环存在,可获得部分血液供给,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液迅速恢复,损伤仍为可逆的,脑代谢障碍可得以恢复,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所以,保护这些可逆性损伤神经元是急性脑梗死治疗成功的关键。此外,脑血流再通超时后会造成再灌注损伤,自由基生成增多,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细胞毒性作用和酸中毒等一系列变化[3],需多方面的治疗才能改善脑血流和脑代谢。银杏叶提取物中含有银杏总黄酮、银杏总内酯等有效成分。银杏总黄酮具有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自由基生成、还可加快体内自由基清除,降低缺血组织的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改善微循环;增加缺血组织中葡萄糖与氧供应量的作用。银杏内酯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度的作用[4]。川芎嗪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抗血小板聚集,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具有解聚作用[5]。杏芎注射液是采用现代特殊制药工艺生产的复方制剂,综合了银杏提取物和川芎嗪两种药物的有效成分,并使其作用有效协同,单次给药即能同时起到拮抗氧自由基、保护缺血细胞、抗凝抗血栓、促进侧支循环开放、改善微循环四种疗效。此外,银杏叶提取物具有阻止过敏介质释放及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还能直接拮抗过敏介质引起的平滑肌收缩,可以减轻使用川芎嗪常见的药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等过敏性不良反应。本研究对发病72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治疗组(显效率81%)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显效率56%),差异有显著性(P<0.05)。本研究还对全部病例进行了安全性分析,治疗组有头痛2例,头晕2例,血压下降1例,1例ALT轻度升高,可能与杏芎注射液有关,但程度较轻且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各项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说明杏芎注射液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5.

    4  陈维洲.银杏叶提取物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9,18(5):315.

    5  雷万龙,刘勇,袁群,等.川芎嗪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33:100.

     作者单位: 441000 湖北襄樊,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编辑:海  涛)

作者: 邱张旻,李俊利 2006-7-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