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11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附80例报告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腹腔镜手术具有安全可靠、视野广阔、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没有明显手术疤痕及相关并发症少的优点。我科成功地完成了8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发病1周内急诊手术22例,余为择期手术。胆囊结石6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14例,胆囊结石合并急性炎症25例,胆囊萎缩纤维化8例,急性炎症后阶......

点击显示 收起

  腹腔镜手术具有安全可靠、视野广阔、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没有明显手术疤痕及相关并发症少的优点。我院于2004年10月适时地引进了腔镜技术,这种具有国内外先进的高新技术填补了我院腔镜技术的空白。我科成功地完成了8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男26例,女5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80岁,平均50.1岁,病史3天~8年。发病1周内急诊手术22例,余为择期手术。胆囊结石6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14例,胆囊结石合并急性炎症25例,胆囊萎缩纤维化8例,急性炎症后阶段严重粘连18例。有上腹部手术史2例,下腹部手术史11例。合并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6例,高血压28例,糖尿病16例,肝囊肿4例(囊肿未超过3cm术中未处理)。

    1.2  手术方法  仰卧位,头高足低,右高左低均10°,气管插管全麻12例,连续硬膜外麻醉68例。二氧化碳气腹,腹内压保持12~14mmHg。采用3~4孔法,腹腔置入器械探查,认准胆囊壶腹部或梨型胆囊颈部,持钳准确钳夹并提起,给予一定张力,前外侧进路,顺利剥离胆囊,胆囊床普遍电凝处理,如遇有炎症重,胆囊壁厚游离困难者,可采用标准4孔法,增加暴露及局部冲洗,切开增厚的壶腹部浆膜层,由此层面钝性向胆囊管方向游离,大多可成功分离出胆囊管及动脉,并将胆囊管及动脉近端双夹夹闭牢固后断离。创口用创可贴粘贴即可。

    2  结果

    本组80例,有79例完成LC手术。中转1例,为重度炎症粘连,胆囊及胆囊管壁增厚,胆囊三角不清楚,游离过程中确系难以实施LC,当即中转开腹。术中发生休克1例,经抢救平稳后完成LC手术。2例为胆囊动脉离断滑脱出血迅速,但经准确钛夹夹闭止血。肝下置引流管9例,出现胆管漏1例在14天拔除,余均在24~48h拔除。手术时间35~120min,术后当日或次日下床行走。住院时间3~5天。35例术后出现恶心呕吐1~4次,12例持续2~3天,对症处理症状消失。18例双肩放射性痛未作处理,2天后消失。

    3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目前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方法。胆管损伤,胆漏和腹腔内出血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常见的并发症。自LC开展以来其并发症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

    3.1  重视胆漏的预防和处理  术后胆漏原因:胆漏大部分因胆管损伤所致,其次为副肝管,迷走小胆管的变异致术中损伤而无法发现。本组发生胆漏1例。刘国礼总结国内LC胆管损伤率为0.19%[1],主要为经验不足,操作失误,初期对二维图像缺乏立体感,掌镜不到位,对三管分辨不清,多在严重炎症粘连,肝外胆管过度松弛,变异等复杂操作困难情况下发生。迷走小胆管直径不足3mm,它和肝内肝胆管是相联系的,副肝管管径约0.25mm,发生率为10%~30%[2]。

    胆漏是LC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应高度重视与预防,妥善处理。开展初期应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操作,台下反复模拟练习,以适应二维视觉偏差,循序渐进。选择患者先严后宽,准确把握手术指征,腹腔镜置管引流指征及中转指征,术中仔细操作,正确辨认三管关系及胆囊动脉,尤其防止因出血盲目钳夹止血而误伤胆管。如发现胆漏,术后引流出胆汁或出现弥漫性腹膜炎,应立即开腹探查,早期处理。迷走小胆管极细,来自胆囊床,经电凝处理大部分可闭塞,术中不易发现。本组1例术后第二天引流管引出60ml左右胆汁,后逐渐减少,14d后经B超探查无腹腔内积液后拔管而愈,考虑为迷走小胆管漏,所以常规依次电凝处理胆囊床,对降低迷走小胆管漏发生率有重要作用。另考虑胆漏多是胆囊管处理不当所致,尤其是胆囊管较粗的常规用钛夹容易关闭不全,我们认为常规用普通的4号或7号丝线做腹腔内胆囊管残端结扎,既安全又经济。

    3.2  妥善处理术中术后出血  据报道LC腹内出血发生率为0.2%~2.09%[3],多为胆囊动脉误伤或滑脱出血,其次为胆囊床肝血管破裂及分离粘连组织时出血,以及胆囊血管变异及误伤肝脏、腹腔脏器等。胆囊动脉及变异血管及迷走血管所致出血,多可经压迫暂时止血,冲洗干净创面后,准确钳夹止血,炎症粘连分离后的网膜组织及肝脏损伤出血,多经电凝可有效止血,胆囊床不易电凝止住的出血,多为胆囊严重炎症分离时,肝组织撕裂,胆囊床浅面较大的静脉损伤。极少数肝血管或变异血管出血,需配合钛夹夹闭,较大范围电凝,或明胶海绵压迫等手段止血,对视野不清,出血量大的动脉出血,应立即快速开腹止血,避免因止血而致胆管损伤,遵循一切操作应紧贴胆囊壶腹,胆囊壁进行[4]的原则,避免向肝胆三角区解剖过多过深,胆囊剥离后普遍电凝胆囊床,使毛细血管凝固闭合,可防止术后出血发生。本组共有5例出血,发生率为6.25%,2例为胆囊动脉滑脱出血。视野不清经及时吸引发现出血动脉断端准确钛夹迅速夹闭止血,未再出血。6例胆囊床血管出血,电凝及明胶海绵压迫出血停止,8例均痊愈出院,无后遗症。

    3.3  严密观察积极救治腹腔镜术中各种突发性休克  本组发生1例,占1.25%,为女性患者53岁,术前诊断为结石性胆囊炎。硬膜外麻醉成功CO2气腹约5 min后手术过程中,突然脉氧仪、心电监护仪同时报警,发现患者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直线下降、心音弱、血压50/0kPa,立即暂停手术,迅速放气减压,静注麻黄素,阿托品等药物,正压通气3min后,心跳、血压、血氧饱和度逐渐恢复正常,按原计划顺利实施胆囊切除,痊愈出院。

    因此,快速诊断迅速抢救是成功的关键。本例休克主要是因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腹腔镜手术时快速CO2气腹及腹内气压过高所致。由于气腹的建立,必然对心肺及血流动力学产生明显影响。而心律失常,血氧饱和度及血压的下降多发生于充气初期,与初充气速度过快,流量过大,腹内压过高有关。预防的方法是先低流量充气待机体适应后再逐渐增加充气速度,尤其是在老年人,心肺疾患及其他高危患者,应严密注意术中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心前区听诊、PaO2等,心律失常发生及血压明显下降后只要停止充气并解除气腹,适时给予相应药物即可使心律失常得到改善。

    3.4  腹腔引流与中转开腹    LC术后腹腔放置引流管可减少术后发热,并对预防腹腔渗液合并感染等,可作为观察窗口,了解引流物性质及量的多少,以便于尽早发现并处理出血,胆漏及其他副损伤,保证手术治疗效果。我们总结LC术置引流管的指征为:(1)急性炎症胆囊床止血不满意;(2)急慢性炎症严重粘连,分离组织多,有肝脏及血管损伤者;(3)胆囊管夹闭不满意,胆囊积脓,破损有污染者。引流时间一般为48~72h,有2例分别为4天及6天,引流量一般每日30~100ml。据以上所述,我们主张在可放不可放的情况下,应选择放。

    本组中转开腹1例。我们认为中转指征:(1)急慢性炎症粘连严重,胆囊三角部位不清,或粘连致密分离困难;(2)解剖变异,肝外胆管分辨不清,或有胆管损伤;(3)发现胆漏;(4)胆囊动脉出血,难以止血或止血过程可能伤及胆管。

    因此在LC术中,应准确把握中转指征,在决定中转与否时应果断中转,以预防及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只有在规范操作,不断提高手术水平,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避免或降低中转率。

    3.5  重视相关基础疾病的预防和处理  在本组80例LC术中,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6例,占7.5%,高血压28例,占35%,糖尿病16例,占20%,总共占62.5%,因此,对于患有相关基础疾病的患者,只要术前及时发现并作有效的对症治疗,尽可能地把各项生理指标调整在正常范围内,才能提高LC手术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刘国礼.腹腔镜胆囊切除的现状与展望.肝胆胰外科杂志,2000,12,(1):1-2.

    2  沈世鹏,萧蓉葆.胆石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

    3  陈训如,Peter mack.腹腔镜外科理论与实践.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143.

    4  王存川.实用腹腔镜外科手术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61.

    作者单位: 401421 重庆,重庆市綦江齿轮厂职工医院

  (编辑:海  涛)

作者: 苏承明,封凌云,何 康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