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15期

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在烧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烧伤是沸水烈火的损害,其病因总离不了热,热胜则肉腐,以至肌肤腐烂,临床可见身热、烦渴索饮、舌质红绛而干,脉洪大、弦数或细弦等症状。这些症状与温热病的征候、脉象和舌象相类似,因此可根据温病的辨证原则,加以施治[1]。温热病是中医对外感热病的总称,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病的主要辨证理论,是由清代温病学家叶天......

点击显示 收起

  烧伤是沸水烈火的损害,其病因总离不了热,热胜则肉腐,以至肌肤腐烂,临床可见身热、烦渴索饮、舌质红绛而干,脉洪大、弦数或细弦等症状。这些症状与温热病的征候、脉象和舌象相类似,因此可根据温病的辨证原则,加以施治[1]。温热病是中医对外感热病的总称,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病的主要辨证理论,是由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的。根据温病辨证论治,主要就是根据卫气营血来辨证论治[2]。

  卫气营血分布有层次的区别,卫敷布于肌表,气充养全身,营行于脉中,血行于脉内。卫、气有捍卫防御的功能,营、血有营养滋润的效用。火热之邪入侵人体后,人体出现一系列的防御反应。若火热之邪伤及卫分、气分,则机体表现以功能失调为主;若伤及营分、血分,则机体表现以实质损害为主。

   烧伤总的治则是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疾病早期,邪在卫分、气分,则以清热解毒为主;疾病中期,热毒入营,阴津受损,选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疾病后期,气血两亏,则以补养为主。具体论述如下。

    1  烧伤卫分证

    烧伤早期,汤烫火烧,热邪外袭,表卫郁阻,而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治以清热解毒,方用银花甘草汤(银花、连翘、黄芩、芦根、栀子、蒲公英、绿豆、赤小豆、甘草)。

    2  烧伤气分证

      烧伤渗出期后,进入回吸收期,脱痂期,临床证见发热,甚至壮热,不恶寒,口渴,口苦,心烦懊恼,小便黄赤;舌质偏红,苔白或黄白相间等等烧伤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表现。治以清热解毒生津,白虎汤加减:生石膏、知母、天花粉、金银花、蒲公英、栀子、生草、麦冬、黄连、生黄芪、连翘。

    3  烧伤营分证

    3.1  热灼营阴  证见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治以凉血解毒,养阴,清营泄热,清营汤加减:羚羊角、玄参、生地、知母、紫草、竹叶、金银花、麦冬、连翘、蒲公英、皂角刺。

    3.2  热陷心包  表现为高热不退、痰涎壅盛,心烦不寐、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四肢抽搐或颈项强直,舌质红绛或紫绛,脉弦数,治宜清热解毒、豁痰开窍,按照温病学中“乒乒乓乓紫雪丹、稀里糊涂牛黄丸、不声不响至宝丹”的治疗原则,对于四肢痉挛、抽搐严重的患者用紫雪丹,高热不退引起神志不清者用安宫牛黄丸,痰迷心窍、昏迷不醒者用牛黄至宝丹。可先将丸散溶入温开水中,用大号注射器灌入鼻饲管,使病人能及时得到中药治疗。

  营分证中的热灼营阴(清营汤证)与烧伤创面脓毒症的早期表现相一致;营分证中的热闭心包与烧伤创面脓毒症合并意识障碍一致。

    4  烧伤血分证

  火热之邪燔灼血分,一则热盛血沸,且必扰于心神,致烦乱谵语;二则热盛迫血妄行,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离经之血有可致瘀阻而发斑。临床表现:持续发热,夜晚为甚,斑疹显露,可有出血(如吐血、鼻血、便血等),有的可神志昏糊,胡言乱语,狂躁;手足抽筋,舌质深红或紫晦干燥,苔少或无,脉细数。可见于感染性热病的严重阶段或晚期,或有毒血症时。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4.1  热盛迫血  证见吐血,尿血,便血,斑疹颜色紫黑,或蓄血发狂,便色黑等。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犀角地黄汤主之:犀角、生地黄、丹皮、赤芍。

    4.2  气血两燔  证见高热、皮肤黏膜出血点较多,神志模糊,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清瘟败毒饮主之:金银花、连翘、黄连、生石膏、知母、生地、玄参、丹皮、赤芍、大青叶、地丁草。

    4.3  血热动风  证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惊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治宜凉肝熄风,增液舒筋,羚角钩藤汤主之:羚羊角、钩藤、霜桑叶、滁菊花、鲜生地、贝母、生白芍、生甘草、茯神木、淡竹茹。

  血分证中的热盛迫血(犀角地黄汤证)与轻度烧伤脓毒性休克DIC期皮下出现出血斑一致;气血两燔(加减玉女煎、化斑汤、清温败毒饮证)与不同严重程度的烧伤创面脓毒症一致;血热动风(羚角钩藤汤证)与烧伤败血症合并痉挛抽搐一致。

    5  中医温病治法的现代科学原理探讨

  宋乃光等用清营汤治疗烧伤小鼠,结果发现:清营汤能明显缩短烧伤小鼠创面水肿消退时间和脱痂愈合时间;降低创面毛细血管通透性;对恢复烧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提高T、B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有显著作用。说明清营汤有抗感染和提高免疫力的双重功效[3]。胡景新、邓文龙等对清热解毒中药单方、复方进行了系统阐述,发现清热解毒之类方剂具有直接对抗内毒素作用,并在解毒化瘀通腑方中发现了具有直接对抗内毒素作用的活性成分[4,5]。王今达、雪林提出了细菌、内毒素、炎症介质并治的观点[6]。

    【参考文献】

    1  黎鳌.烧伤治疗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810.

    2  彭胜权.温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

    3  宋乃光,赵岩松.清营汤对烧伤小鼠治疗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1):32-34.

    4  胡景新.中药石膏对烧伤大鼠创面修复的影响及T淋巴细胞,腹腔巨噬细胞功能变化的观察.中华病理生理杂志,1991,(7):260.

    5  邓文龙.清热药药理研究的回顾和展望.见:周金黄,刘干中主编.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第4册.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6,10.

    6  王今达,雪林.细菌、内毒素、炎性介质并治-治疗重症脓毒病的新对策.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8,10(6):323-325.

   作者单位: 443003 湖北宜昌,宜昌市中医院

   (编辑:李  木)

作者: 张德新,金 翔,张 微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