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22期

久病入络病案集萃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久病入络是清代医学家叶天士继承前人基础上创建的理论。他提出:“初病湿热在经,久病瘀热入络。1典型病案例1,男,27岁,干部。2体会久病入络理论,散见于《临证指南医案》一书各病案中。...

点击显示 收起

    久病入络是清代医学家叶天士继承前人基础上创建的理论。他提出:“初病湿热在经,久病瘀热入络。”“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笔者近年注意将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略有心得,现介绍如下。

    1  典型病案

    例1,男,27岁,干部。3个月前在肋部患带状疱疹。经过中西医药物治疗后皮损已痊愈,然总感患处疼痛不舒。程度虽不像初发病时,但却令人心绪不宁,夜不能寐,日久不去。其痛如刺,固定不移,查体局部不红不肿,与周围皮肤无二,神疲乏力,小便色黄,舌质暗淡,苔白,脉弦细而涩。属湿热未尽,伏于胁络,络气不和。治以活血通络,兼清余邪。处方:旋复花15g,茜草10g,葱白5茎,当归15g,乳香6g,没药6g,公英15g,龙胆草15g。9剂痛止病愈。

    例2,男,54岁,教师。胃脘痛反复发作,已7年余。每于进食时烧灼样痛,痛有定处,食欲差。查体:剑突下偏左有压痛,形体消瘦,面色灰滞,大便不调,舌质紫暗,苔白,脉细涩。胃镜显示胃小弯部有溃疡灶。本病属于胃病日久不愈,胃络瘀滞。治以活血通络,祛瘀止痛。处方:生蒲黄10g,五灵脂10g,丹参15g,砂仁6g,炙虫6g,桂枝6g,煅瓦楞子20g,另用生大黄粉5g,空腹冲服,每天2次。服药40剂,疼痛消失。食量增加,后用健脾养胃药收功。

    例3,女,42岁,市民。患风湿性关节炎5年,服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药有所缓解。然每遇湿冷天气又发。其痛如刺,双膝为主,局部浮肿而不红,双侧小腿可见散在瘀斑,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涩。血沉34mm/h,抗链O阳性。病属于风湿日久不去,深入血络,气血凝滞结于关节。治以活血通络,祛风通痹。处方:桃仁12g,红花10g,鸡血藤20g,当归10g,苏木20g,川牛膝15g,地龙10g,桂枝10g,银花藤20g,黄芪20g,连服60剂病瘥。随访1年未复发。

    2  体会

    久病入络理论,散见于《临证指南医案》一书各病案中。未有专门阐述,故较难完整理解。笔者体会,这里的“经”和“络”是指邪之浅深,初病邪浅而在经,久病邪深而在络。从病位讲经病浅而络病深;从病情轻重中讲经病轻而络病重。这与一般经络学说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久病入络可伤及血分,然这里的血分与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血分证含义不同,前者多指内伤杂病,后者专指外感热病,症状表现也不相同。

    久病入络不等同于一般瘀血证,久病入络为各种慢性疾病,迁延不愈,正气已虚,血络损伤,故为本虚标实之症;而瘀血证为有形实邪为患,故以实证为主。从表面上看,络病血瘀的表象不像瘀血证那样显著,病势也较徐缓,然而络病是发生在久病正虚的基础之上的,故更加难愈。

    治疗久病入络药物选择有2个特点:一是强调络以辛为治,辛能通络,调畅气血,使瘀滞得行;二是用药多温润柔和,意在缓通其瘀。不用或少用大寒大热,逐瘀破血之品,以免更伤正气。总之,久病入络理论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涉及脾胃、肝胆、心脾肺等多系统疾病,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作者单位:071000 河北保定,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

  (编辑:悦  铭)

作者: 周秀英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