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23期

早期梅毒64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梅毒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整理64例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一期梅毒就诊患者男性高于女性,其与女性发病部位较隐匿,不易察觉有关。二期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与多种皮肤病混淆。...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梅毒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 方法  收集整理64例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21~40岁性活跃的中青年组,传播途径主要为非婚性行为。一期梅毒就诊患者男性高于女性,其与女性发病部位较隐匿,不易察觉有关。二期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与多种皮肤病混淆。 结论  普及对中青年人群的性病知识教育,是减少梅毒发生、传播的重要手段。早期梅毒表现复杂、多样,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加强梅毒血清检测,是减少梅毒漏诊、误诊的关键

    【关键词】  梅毒;临床分析

      对2002年4月~2006年10月门诊64例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4例患者中男55例,女9例;年龄11~20岁2例(3.13%),21~30岁22例(34.38%),31~40岁24例(37.5%),41~50岁9  例(14.06%),51~60岁6例(9.37%),61~70岁1例(1.56%)。已婚47例(73.43%),未婚17例(26.57%)。非婚性行为54例,配偶传染8例,不详2 例。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进行RPR及TPHA检查(+),RPR滴度为1:8~1:64。其中,潜伏期梅毒5例(7.8%),男1例,女4例,因配偶确诊梅毒后来门诊检查被确诊,无任何临床症状。一期梅毒55例(85.94%),男52例,女3例,均表现为生殖器部位硬下疳,男性硬下疳多发生于冠状沟(49例),其他常见部位为龟头、系带、阴囊,女性主要位于小阴唇内侧;一期梅毒患者中伴单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者11例,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者4例。二期梅毒4例(6.25%),男2 例,女2例,皮疹表现多样,躯干部丘疹样皮损,掌跖部红斑,全身皮肤瘙痒1例,在其他医院以皮肤病就诊多次。其中3例为玫瑰糠疹样皮损,无明显自觉症状。

    1.3  治疗及结果  61例患者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两侧臂部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用3周。3例青霉素皮试(+)者给予头孢曲松1g肌注,1次/d,共10天。正规驱梅治疗后,快速血浆反应试验(RPR)在治疗后1~3个月血清抗体滴度下降4倍及以上,快速血浆反应试验(RPR)在治疗后3~9个月转阴,均无血清复发及症状复发。

    2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21~40岁性活跃的中青年组,传播途径主要为非婚性行为,男性发病人数高于女性,尤其一期梅毒,这与男性流动性较大,同时女性发病部位较男性隐匿,不易察觉,就诊率低有关。因此普及社会人群,尤其对中青年人群的性传播疾病知识及健康教育,加强重点人群梅毒血清检测,是减少梅毒发生和传播的重要手段。本组患者中,早期潜伏期梅毒患者5例,临床上无任何症状,均在配偶确诊梅毒后来门诊检查被发现,如不能及时发现、诊治,对患者家庭及社会有一定危害性。故对确诊梅毒患者,应对其配偶或性伴做必要的检查,以便及时给予治疗。梅毒是一种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性传播疾病,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梅毒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二期梅毒的损害临床表现多样,与多种皮肤病不易区分,从而造成漏诊,甚至误诊。因此提高医务人员尤其是皮肤科医生业务水平,是减少梅毒漏诊、误诊的关键。

    作者单位:615000 四川凉山,凉山彝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悦  铭)  

作者: 赖德蓉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