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8卷第4期

动态心电图对有症状与无症状心肌缺血100例的分析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动态心电图因其便于携带,而且能完整记录心电图24h,目前临床应用极为普遍,观察100例明确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结果,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将100例经临床明确或基本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分A、B两组。常规心电图占不同比数或有或无ST-T波改变。受检动态心电图前每人常规检查心电图......

点击显示 收起

    动态心电图因其便于携带,而且能完整记录心电图24h,目前临床应用极为普遍,观察100例明确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100例经临床明确或基本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分A、B两组。A组50例(中年组),年龄40~55岁。B组50例(老年组),年龄60~70岁。两组受检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闷、阵发性心慌及气短等症状。化验检查血胆固醇有不同程度增高;心脏超声心动图示:心功能大致正常;常规心电图占不同比数或有或无ST-T波改变。

    1.2 A组(中年组) 50例,年龄40~55岁,平均49.1岁。男36例,平均年龄49岁,占72%;女14例,平均年龄49.5岁,占28%。50例中,有3例心肌梗死(男性)。受检动态心电图前每人常规检查心电图,其中27例有ST-T波改变,占54%;23例无明显ST-T波改变,占46%。50例受检动态心电图后均有缺血性ST段下移,下移程度1~3.3mm,T波低平、双向和倒置。ST段下移总数177阵次,平均3.5阵次1例,每阵次持续时间10~30min。根据患者日志中症状与发生缺血ST-T改变结合,分为有症状性与无症状性ST-T波改变。本组9例无明显症状,即ST段下移>1mm,T波低平,占18%。

    41例症状与DCG相符,ST段下移>1mm,T波有不同程度改变,占82%。发生时间,分别7~11Am最多,5~10Pm次之,2~5Am最低。

    1.3 B组(老年组) 50例,年龄60~70岁,平均63.8岁。男35例,平均66.3岁;女15例,平均57.8岁。常规心电图有ST-T波改变32例,占64%;18例无明显改变,占36%。动态心电图50例,均呈水平或下垂型下移1~3.6mm,T波不同程度低平或倒置。本组有症状缺血性ST下移的32例,占64%;无症状缺血性ST下移的18例,占36%。ST段下移总次数262阵次,平均5.2阵次1例,每阵次持续20~50min。无症状缺血性ST下移均>1mm,发生时间5~10Pm最多,7~11Am次之,2~5Am最低。

    2 诊断标准

    根据参考文献,以动态心电图上J点后80毫秒处,ST段压低>1mm,持续时间>1min。患者不伴有胸痛即可诊断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心肌缺血恢复1min后,再次出现ST下移,视为另一次SMI发作。如伴有胸痛、胸闷,即可视为有症状性心肌缺血,胸痛消失,ST段恢复后再出现胸痛伴有ST下移,视为另一次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本文A、B组以24h有无症状与ST段下移的病例数为标准,与有关文献报告的发作阵次比数有别。

    3 讨论

    本文A、B两组。A组无症状心肌缺血明显少于B组,在发作时间上也有一定差异,A组以7~11Am最多,B组以5~10Pm最多,这可能与患者心脏功能,心肌缺血的自然进程、活动量、精神因素、年龄及体质有一定关系。由于A组平均年龄小,活动量大,多数为冠心病发病早期,感觉灵敏,症状性心肌缺血明显,而B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远高于A组,其特点是冠心病史长及年龄大。造成症状不明显的心肌缺血原因可能有:(1)老年人年龄大,记忆减退,病史叙述欠全;(2)平时活动量小,心率慢;(3)常合并糖尿病引起微血管病变,累及神经系统阻断传导,缺血症状延迟;(4)患者痛阈较高。因此,老年组无症状心肌缺血远高于中年组。在冠心病人群中,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较高。大量发表文献报道,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约占10%~15%;在正常健康人群中,均可检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约占0.2%~0.4%。因此,临床上不论是有症状性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临床均应重视,积极检查诊治。


作者单位:作者单位: 257231 山东东营,胜利石油管理局孤岛医院

作者: 周忠向, 李 妍, 刘恩代, 花 毅, 朱桂萍, 王 柱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