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8卷第7期

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32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物理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综合治疗组112例予以心理-生活-运动治疗。牵引加TDP照射、按摩等物理治疗。...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32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物理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综合治疗组112例予以心理-生活-运动治疗;牵引加TDP照射、按摩等物理治疗;甘露醇、激素、扩血管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物理治疗组108例予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组106例予药物对症治疗。主要观察临床疗效及1年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三组临床疗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综合治疗组疗效、1年复发率分别与物理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较单纯应用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关键词】  颈椎病 综合治疗 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

  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4种。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向后方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颈椎病类型,约占颈椎病的50%~60%[1]。颈椎病目前多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2]。我科自2001年1月~2005年10月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与同期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本组病例参照《外科学》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标准[1]:(1) 曾有颈肩痛,并向上肢放射;(2) 压头试验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3)X线片显示颈椎骨质增生,项韧带钙化,生理曲度变直及椎间隙变窄等退行性变征象。部分病例经CT、MRI扫描示颈椎间盘膨(突)出、椎管狭窄及神经根受压情况。

    排除非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骨折、结核肿瘤;有明确手术指征之颈椎间盘脱出;合并心、脑血管、肾、内分泌等系统严重疾病;精神病患者。并除外可致上肢疼痛的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肩周炎等)。就诊前未行其他治疗。

    1. 2  一般资料  我科2001年1月~2005年10月门诊及住院诊治、坚持治疗并愿意随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326例。随机分三组。综合治疗组112例,其中男67例,女45例;年龄28~67岁,平均44.3岁。病程1年以内25例,1~5年54例,5年以上33例,平均4.5年。物理治疗组108例,其中男62例,女46例;年龄24~68岁,平均45.6岁。病程1年以内23例,1~5年43例,5年以上42例,平均4.6年。药物治疗组106例,其中男57例,女49例;年龄18~71岁,平均44.5岁。病程1年以内19例,1~5年44例,5年以上43例,平均4.6年。经SPSS软件包进行数据学处理,t检验,三组年龄、性别、病程等分布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综合治疗组  采用心理-生活-运动治疗、物理治疗、药物对症治疗。

    2.1.1  心理-生活-运动治疗

    2.1.1.1  心理治疗[2]  在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后,告知发病原因、防治措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明确告诉患者颈椎病病程长,治疗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2.1.1.2  生活习惯    明确告诉患者症状缓解,只是神经根压迫症状消除,并非根治性治疗,增强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自觉避免久低头、半坐卧位、单一体位等不良生活习惯。

    2.1.1.3  运动疗法[3]   缓慢左右转头,低头、仰头,左右侧曲,耸肩,扩胸运动等。每次不少于10min,每日运动1~2次,长期坚持。

    2.1.2   物理治疗

    2.1.2.1  牵引   患者端坐,给予不同牵引角度(上段颈椎为0°,C5~6为10°~15°,C6~7为15°~20°)、牵引力(约为体重的10% ~15%)及相应时间(约20~30min)的颈椎牵引[4]。配合TDP颈部照射。在牵引过程中如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应停止牵引,令患者卧床休息,待症状消除再行其他治疗。

    2.1.2.2  按摩   用拇指点、按风池、风府、百会、肩井、天宗、曲池、合谷等穴,用扌衮法施于斜方肌、半棘肌等处,捏拿颈部两侧肌肉,并弹拨桡尺神经。

    2.1.2.3  药物治疗    静脉滴注20%甘露醇125ml,1日2次,地塞米松10mg+5%葡萄糖250ml,1日1次,连续3日;另静滴10%葡萄糖500ml+红花(或丹参)20ml,1日1次。

    2.2   物理治疗组    采用牵引加TDP照射、按摩等治疗,方法同上。

    2.3   药物治疗组    予口服止痛、扩血管药物,外贴膏药治疗。

    以上三组治疗10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3 天,根据病情巩固1~2个疗程。

    2.4   观察项目    (1)临床疗效;(2)随访1年复发情况。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有关标准拟订[5]。临床痊愈:症状、阳性体征消失,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症状和阳性体征绝大部分消失或减轻,机体功能改善,能从事一般工作;好转:原有症状好转,但不适症状存在,影响生活;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2   治疗效果

    3.2.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SPSS软件包进行数据学处理,t检验,物理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综合治疗组与物理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物理治疗或药物治疗。见表1。表1  综合治疗组与物理治疗组、药物治疗组疗效比较 注:与物理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比较,P<0.05

    3.2.2  1年后复发情况比较    对全部有效病例随访1年,经SPSS软件包进行数据学处理,t检验,物理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综合治疗组与物理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综合治疗的复发率低于单纯物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后1年复发率比较注:与物理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比较,P<0.05

    4  讨论

    颈椎病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1)颈部慢性劳损:如长时间操作电脑、长期伏案低头工作、睡觉时枕头高低不当等。(2)颈部急性损伤:如因急刹车致头颈部的挥鞭样损伤,因运动、意外坠落、玩耍等致头颈部扭挫伤。(3)受凉:如颈背部直接受冷风刺激,睡眠时颈肩部受凉等。只要诊断明确,排除治疗禁忌,采取综合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心理-生活-运动治疗对防治颈椎病有积极意义。要耐心倾听和解答病人的疑惑,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6]。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减轻颈椎病变对神经根的压迫。运动疗法并无特异性,但综合治疗组复发率仅为6.25%,而物理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复发率达26.9%和29.2%,可能是运动疗法不仅解除了颈肌痉挛,而且使颈肌力量不断加强,巩固了治疗后的疗效,减少了颈椎病的复发。

    颈牵引可使椎间隙增宽,颈椎曲度逐步恢复,并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吸收,松解粘连,从而缓解和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使症状逐渐减轻和消失[7]。

    TDP照射产生的温热作用更能促进气血循环。

    按摩治疗有利于肌纤维的再生和肌力的恢复,改善肌肉组织的力学特性,有助于矫正椎间关节的不稳定。颈部手法宜柔和深透,切忌粗暴用力,否则适得其反[8]。

    药物治疗对于急性发作期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一定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完整的医学体系应当包括保健、预防、临床和康复四个方面,颈椎病人完整的治疗计划也应当包括这四个方面[8]。通过综合治疗,可使各疗法优势互补,具有疗程短、有效率高、易于被患者接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倡导最终让患者自己照顾自己,而不依赖药物、设备或手法治疗。在治疗的同时向患者传授知识,教育患者自我在疾病恢复中所起的作用,指导患者如何预防复发,避免常见的对于其他治疗错误的依赖,对防治颈椎病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在得,吴肇汉.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81.

2 娄思权,王楚怀.更深入地进行颈椎的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7):398.

3 汪强.综合治疗颈椎病210例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207.

4 南登崑.康复医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7.

5 孙宇, 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 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 472- 476.

6 王俊华, 冯金彩, 张吉忠, 等.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心理治疗.颈腰痛杂志,2006,27(2):130.

7 南登齞,郭正成.康复医学临床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52,239,412.

8 姜淑云,房敏,左亚忠.颈部肌群与颈椎病.颈腰痛杂志,2006,27(3):235-238.

(编辑:李 木)


作者单位:414000 湖南岳阳,岳阳市一人民医院

作者: 朱文新, 王 旭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