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8卷第12期

银花、青蒿、大青叶与柴葛解肌汤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对三阳合病证进行探讨,在研究柴葛解肌汤的方解和银花、青蒿、大青叶功效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三阳合病寒轻热重证宜选用柴葛解肌汤加银花、青蒿、大青叶汤。【关键词】三阳合病银花青蒿大青叶柴葛解肌汤银花,性味甘寒,归肺、心、胃、大肠经,为清热解毒诸药之首选药。青蒿,性味苦辛寒......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对三阳合病证进行探讨,在研究柴葛解肌汤的方解和银花、青蒿、大青叶功效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三阳合病寒轻热重证宜选用柴葛解肌汤加银花、青蒿、大青叶汤。

【关键词】  三阳合病 银花 青蒿 大青叶 柴葛解肌汤

   银花,性味甘寒,归肺、心、胃、大肠经,为清热解毒诸药之首选药。青蒿,性味苦辛寒,归肝、胆经,功效退虚热,截疟,清热解暑,应用于温病后期,热入阴分,或治疗疟疾寒热往来,外感暑热等。大青叶,性味苦寒,归心、肺、胃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温热病邪入血分和热毒所致诸症[1]。柴葛解肌汤,是清解三阳合病的代表方剂,功效解肌清热,主治外感风热,寒郁化热[2]。然而柴葛解肌汤中加银花、青蒿、大青叶三药则能扩大其治疗范围,提高其疗效,现浅谈之。

    1  三阳合病之病机:外邪亢盛,传变由外至内

    三阳合病是六经病证之外感病演变过程的反映。六经,以阴阳为纲,分三阳和三阴,按疾病的不同性质分三阳为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此三阳经病同时出现称为“三阳合病”。人体是有机的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一般来说,三阳合病的传变,大多从太阳开始,然后传入阳明、少阳。三阳合病之病机:外感风寒,寒郁化热,热邪由太阳经初犯阳明经所至。因表寒之邪尚未全解,见头痛,肢楚,脉浮;寒郁肌腠化热,见恶寒渐轻,身热俱增;热邪初犯阳明经,见心烦不眠,鼻干,眼眶痛,舌苔薄黄等内热之证象;而少阳是人体半表半里之枢纽,邪气由太阳之表传经阳明之里之间,少阳被郁,枢机不利,则郁而化火,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心烦。

    2  三阳合病之论治:热轻者辛凉解肌为主;热重者泻热毒,火郁发之

    太阳表证未解,阳明内热初成,此为三阳合病之热轻证,治当外解太阳之表,内清阳明之热。而当太阳表证邪亢,阳明内热已成,少阳之气火郁,此之为三阳合病之热重,往往炎夏季节多见,此时若单用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则难以速效,根据《素问·热论》“三阳之邪,多热毒,郁而发之,热先解…”的理论,应在解肌清热的基础上加重清解三阳之热毒,宣发少阳之郁火。

    3  柴葛解肌汤:解肌之力强而清热解毒之力不足

    柴葛解肌汤解肌之功效显著,已为千百年来诸医者所证实,对于三阳合病之“头痛肌楚”者,柴葛解肌汤的作用不容置疑。方中柴胡、葛根解肌清热为君药。羌活、白芷助柴胡、葛根以解肌表,散寒止痛,使解肌之力倍增,以达外解太阳之表;黄芩、石膏清泄里热,从而内清阳明之热,此四味为臣药。柴胡配黄芩又可中和少阳之枢。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和营泄热;桔梗开宣肺气,以助宣泄邪热,均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并能和中,为使药。诸药成方,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但对于大热、咽肿痛、发斑等热重缠绵者则显功力不足。

    4  银花、青蒿、大青叶:解热毒,透郁火

    银花,味甘寒,归肺、心、胃、大肠经,善治热毒诸证,无论内热或外热皆可用之;青蒿,苦辛寒,归肝、胆经,善清透少阳邪热,又可治疗温热病后热入阴分;大青叶,味苦寒,归心、肺、胃经,善治温热病热入血分或外感风热、温病初起[3]。三药功效各异,归经各有偏重,银花解内外诸毒,青蒿清透少阳邪热,大青叶又防治热邪内陷,逆转心包,深入血分。三药组合,从外至内,热毒得清,火郁得透。

    5  柴葛解肌汤加银花、青蒿、大青叶汤:清泄热毒,透郁,解肌

    柴葛解肌汤功效解肌清热。其中,柴胡、葛根、羌活、白芷皆为辛宣之品,长于解肌,并无解毒功效,单凭黄芩、石膏只能泄阳明之热。而银花、青蒿、大青叶体轻达表,能透热于外,又清气分、血分之热。其中,银花清解全身上下内外热毒;大青叶防治热入血分;青蒿配柴胡、黄芩,能清透少阳肝胆之郁火,解半表半里之邪热[4]。由此可见,柴葛解肌汤加银花、青蒿、大青叶汤,既能外解太阳之表、内清阳明之热、中和少阳之枢,又能清热解毒,清气分、血分之热,弥补了柴葛解肌汤之不足,扩大了其治疗范围,治疗三阳合病之寒轻热重证之“恶寒渐轻、身热增盛、心烦口渴、头痛肌楚、目痛、咽痛、发斑、舌微红苔薄黄、脉浮微洪”等症较单用柴葛解肌汤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对于单纯的三阳合病热轻证,运用柴葛解肌汤已有显著疗效;对于三阳合病证兼有大热、咽痛、发斑等热重证者,在柴葛解肌汤中加入银花、青蒿、大青叶三昧,组成柴葛银蒿大青汤,将更切中病机,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雷载权.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 王蓉新.方剂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编辑:悦 铭)


作者单位:524003 广东湛江,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作者: 陈宙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