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8卷第14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94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功能不全治疗。治疗组按不同的中医证候分成不同的证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对应的中药汤剂。...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功能不全治疗。治疗组按不同的中医证候分成不同的证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对应的中药汤剂。两组疗程均为28天。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6%,显效率为45.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4%,显效率为31.9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用中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比单纯用西医常规治疗疗效更好。

【关键词】  慢性心功能不全;中西医结合;中医辨证分型;临床经验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94 cases of chronic cardiac insufficiency by integrativ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LIU Shu-hui,GOU Sheng-yue.TCM Department of Tianjin Armed Forces 8630 Hospital,TianJin 30016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integrativ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cardiac insufficiency.Methods  188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94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of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western medical treatment and those in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the same routine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different Chinese medicines.Both courses were 28 days.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in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89.36% and 73.4%(P<0.05).Conclusion  The integrative theraphy is effective for chronic cardiac insufficiency.

    【Key words】  chronic cardiac insufficiency;integrativ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ydrome differentiation;clinical experience

    美国国立健康统计中心的资料表明,在过去的20多年中,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死亡率有所下降,而死于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增加34倍以上。慢性心功能不全又称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纠正心力衰竭时的血动力学异常,缓解症状的短期治疗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和降低死亡率。因此治疗必须从长计议,采取综合治疗。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经验方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Framingham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及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制定[1]。

    1.1.1   心功能分级标准[2]  (1)心功能Ⅰ级:患者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2)心功能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3)心功能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4)心功能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1.1.2   中医按照临床经验把患者按不同的证候特点分型  心肺气虚型、气阴两虚型、气虚血瘀型、阳虚水泛型、痰热壅肺型。

    1.2   一般资料  共选择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88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94例。治疗组中男54例,女40例;年龄最大87岁,最小46岁,平均68.12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5年,平均7.2年;心功能Ⅱ级29例,心功能Ⅲ级37例,心功能Ⅳ级28例;风湿性心瓣膜病10例,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者43例,肺心病1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9例,病毒性心肌炎5例;心肺气虚型19例,气阴两虚型14例,气虚血瘀型29例,阳虚水泛型20例,痰热壅肺型12例。对照组中男50例,女44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43岁,平均66.24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5年,平均6.9年;心功能Ⅱ级24例,心功能Ⅲ级40例,心功能Ⅳ级30例;风湿性心瓣膜病9例,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者40例,肺心病1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3例,病毒性心肌炎4例;心肺气虚型20例,气阴两虚型16例,气虚血瘀31,阳虚水泛17例,痰热壅肺型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以及原发病证型等方面进行均衡性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综合治疗措施:休息,控制钠盐摄入,消除诱因及基本病因治疗。心功能Ⅱ级患者予ACE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心功能Ⅲ级患者予ACE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心功能Ⅳ级患者予ACE抑制剂、利尿剂、地高辛、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分别予对证的中药汤剂。心肺气虚型予养心补肺、健脾益气:人参10g,黄芪30g,肉桂3g,五味子10g,当归12g,川芎9g,半夏12g,茯苓15g,远志10g,酸枣仁10g,炙甘草6g,生姜6g;气阴两虚型予益气养阴:西洋参、五味子各10g,麦冬15g,生地15g,柏子仁10g,阿胶10g,黄芪10g;气虚血瘀型予活血化瘀、益气通脉:桃红各15g,川芎10g,牛膝10g,柴胡10g,枳壳15g,黄芪30g,当归10g,赤芍12g,丹参15g,泽兰10g,三七10g,苏木10g,自然铜10g;阳虚水泛型予温阳利水:炮附子10g(先煎),茯苓15g,泽泻15g,白芍12g,白术15g,甘草6g,葶苈子15g,车前子10g,苏子10g;痰热壅肺型予清热化痰、降气定喘:鱼腥草20g,秦皮15g,杏仁6g,前胡12g,瓜蒌皮30g,浙贝15g,桃仁10g,葶苈子10g,陈皮10g,黄芪10g,郁金12g。每日1剂,水煎服。两组疗程均为28天。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评定。

    1.4.1  心衰疗效评定  采用lee氏心衰计分法。显效:治疗后积分减少≥75%;有效:治疗后积分减少在50%~75%;无效:治疗后积分减少不足50%;加重:治疗后积分超过治疗前积分。

    1.4.2  心功能疗效评定  临床近期治愈:心功能纠正至Ⅰ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显效:心功能进步2级以下,而未达到Ⅰ级心功能,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明显改善;有效:心功能进步1级,而未达到Ⅰ级心功能,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有所改善;无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或死亡。

    1.4.3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显效: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治疗后证候积分为0,或减少≥70%;有效: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加重:治疗后积分超过治疗前积分。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心衰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后心衰疗效比较

    2.2  两组心功能疗效比较  治疗总有效率为80.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后心功能疗效比较

    2.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15%,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3。表3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  讨论

    慢性心功能不全简称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危重阶段的最终结果,症状复杂,辨证困难。中医古代已有心衰之名,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心脏门》说:“心衰则伏”。中医注重辨证,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中医学认为慢性心功能不全应属于“心悸”、“喘证”、“水肿”等证范畴。我们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认为单纯的西医治疗并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疗效。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必须达到以下目的: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阻止或延缓心室重塑防止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降低死亡率。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必然趋势也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有效途径。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将此病分为心肺气虚、气阴两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以及痰热壅肺五型。并总结出针对这几种证型的五个经验方。

    笔者认为此病在早期多以心肺气虚为主,病至中期为气阴两虚,病程若再长可表现为阳虚水泛。而气虚血瘀则可贯穿于整个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过程中,但是在临证上仍有所侧重,而痰热壅肺型则是合并肺感染时的临床表现。根据慢性心衰痰、瘀、水的病理产物和病情发展过程,我们认为此病应辨证论治。单纯一首方剂无法达到治疗目的。我们通过研究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确能使患者的心功能不全症状得以改善,心功能得以改善,并能有效的降低死亡率。通过讨论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确是疗效甚佳,今欲进一步探讨、研究、改进、开发新剂型,取得更好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7.

2 叶任高.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5.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85.


作者单位:300161 天津,武警8630医院中医科(△进修生)

作者: 刘树辉,勾圣乐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