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8卷第15期

降纤酶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关键词】降纤酶国内外研究表明血液的高粘滞性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既可导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又促进其发展和恶化。因此,纠正血液的高粘滞状态,改善微循环成为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鉴于此,我们在临床上应用降纤酶治疗高粘血症......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降纤酶

    国内外研究表明血液的高粘滞性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既可导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又促进其发展和恶化。因此,纠正血液的高粘滞状态,改善微循环成为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鉴于此,我们在临床上应用降纤酶治疗高粘血症125例,观察自体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从住院患者中选择符合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者为观察对象,共125例,其中男85例,女40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38岁,平均56.6岁。其中伴高血压64例,冠心病55例,脑血栓48例,(部分患者同时兼伴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

    1.2  观察项目  全血比粘度(高切、低切)、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

    1.3  诊断标准  全血高切比粘度(切变率200s-1)大于4.49mPa·s, 全血低切比粘度(切变率1s-1)大于19.63mPa·s, 血浆比粘度(切变率100s-1)大于1.68mPa·s,红细胞压积大于0.45,红细胞最大变形指数小于0.32,最大聚集指数大于4.33,符合上述条件者判定为血液流变学异常。

    1.4  检测方法  血液流变学检测采用北京中勤-世帝科学仪器公司生产的R80B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LG-190全自动红细胞变形聚集仪。被测者均于清晨空腹采取静脉血5ml,以肝素抗凝(1:20),血样不得超过3h,在37℃恒温状态检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两周后各检测一次。

    1.5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给予降纤酶(三九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5U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次滴注1h以上),每日1次,两周为1个疗程。期间,一律禁用其他抗凝、降粘、降脂、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西药物。

  2  结果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见表1。表1  血流变指标治疗前后对照表从表1中可见,全血高切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治疗前后自体对照均有明显改变,在统计学上(应用SPSS软件统计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3  讨论

    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包括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的异常改变,以及血小板的黏附性和聚集性增高。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血粘度的增高,可促进粘附并浸润到心脑血管内皮细胞的纤维蛋白、血小板、白细胞和脂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另外,血粘度的增高可使动脉分流处的管壁上的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增强局部动脉壁的压力,促使狭窄更加严重,同时血粘度的增高在动脉的狭窄部位对缺血有直接效应,致狭窄局部发生低流率[1]。临床上观察到,血粘度的增高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较心血管疾病更具有意义。鉴于上述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对心脑血管的严重危害性,显示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在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降纤酶是蛇毒进行分离纯化的分子量小、单组分的蝮蛇抗栓酶,除去多组分的蝮蛇抗栓酶具备的神经毒性与出血的副作用[2]。它具有精氨酸酯酶及凝血酶活性。可切下纤维蛋白原的纤维蛋白肽A而降解纤维蛋白原,亦可诱发组织纤维蛋白溶酶激活物(t-PA)的释放,增强t-PA的作用,促进纤维蛋白溶酶的生成而使纤维蛋白原降解[3],减少血液中纤维蛋白含量;降低红细胞、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性[4];抑制红细胞沉降,增强红细胞的血管通透性及变形能力,从而降低血液粘度,使血液流动性增强,改善微循环。

    本临床观察研究显示,降纤酶对血液粘度增高的干预治疗,疗效确切,与其他同仁观察结果相一致,更进一步证实降纤酶通过降低血液粘度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作用显著,可于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毛振邦,丁卫江.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与高血压及/或脑动脉硬化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检测.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4,7(5):294.

2 张洪基.尖吻腹蛇毒的分离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动物学研究,1980,1:157.

3 Kennedy R.Lees thrombolysis. British Medical Bulletin, 2000,56:389-400.


作者单位:014010 内蒙古包头,内蒙古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作者: 张立国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