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9年第10卷第3期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治经验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痛、胃痞、嘈杂等范畴。本病病机复杂,临症繁多易变,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身心痛苦,笔者从事消化病临床工作诊治多年,对本病诊治颇有心得,并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以供临床工作者参考。2本病内镜下辨证用药若见胃黏......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诊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痛”、“胃痞”、“嘈杂”等范畴。本病病机复杂,临症繁多易变,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身心痛苦,笔者从事消化病临床工作诊治多年,对本病诊治颇有心得,并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以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1  本病中医辨证分型

    1.1  肝胃气滞型  症见:胃脘胀痛,牵及两肋,嗳气纳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弦,常用药如:苏梗、白芍、百合、橘皮、枳壳等。

    1.2  脾胃湿热型  症见:胃脘胀痛,满闷不适,纳少恶心,口干苦粘,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常用药如:炒黄芩、蒲公英、蛇舌草、仙鹤草、川朴、苍术等,苔白腻脉滑者,可选用石菖蒲、砂仁,大便偏干加决明子。

    1.3  脾胃虚寒型  症见:胃脘隐痛,喜按喜温,得食较舒,大便溏稀,怕冷乏力,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常用药如:炙黄芪、炙桂枝、白术、白芍、党参、茯苓、甘草、广木香,若肝脾不调,加炒防风、补骨脂。

    1.4  胃阴不足型  症见:胃中隐痛或灼热,口干咽燥,饥不饮食,舌质红少津,苔少或光剥,脉细,常用药如:太子参、沙参、石斛、麦冬、玉竹、白芍、甘草、木瓜等。

    以上各证型中若见舌质有瘀点、紫气或瘀斑或舌下静脉偏曲者,为胃络阻滞之象,可选用活血之品,红花、丹参、莪术、三棱、川芎等。

  2  本病内镜下辨证用药

    若见胃黏膜红白相兼,以白为主,黏膜见陈旧出血瘀点,病理示:轻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者,选用:当归、丹参、川芎,偏红者选用:赤芍、丹皮、仙鹤草、茜草;若萎缩伴急性活动时,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分泌液黄混浊者为湿热伤络,选用炒黄芩、白花蛇舌草、仙鹤草、赤芍、炒苡仁、茯苓、泽泻;胃黏膜苍白变薄,血管清晰可见色暗紫,陈旧性血斑或瘀点,病理示: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可选用:桂枝、干姜、炙黄芩、党参、白术、失笑散、王不留行、红花;胃黏膜呈颗粒样或结节增生,病理示: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症(二度以上者,嘱病人定期复查),选用莪术、三棱、九香虫、山慈姑、凌霄花、穿山甲;胃黏膜伴见溃疡者,选用乌贼骨、煅瓦楞子、白芍、白及、生牡蛎;内镜下见有胆汁返流者,酌加代赭石、降香、刀豆子,患者伴胃中灼痛,可配用青皮、象贝母、元胡。

  3  讨论与体会

    3.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本病是消化系常见多发病,其临床表现与慢性浅表性胃炎多数相近似,两者需胃镜与病理证实,本病约占慢性胃炎中32%,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生率逐渐增多,笔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是消化道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的一种表现,而胃黏膜层小血管扭曲,血管壁增厚和血管狭窄是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基础,这样循环功能改变可导致胃黏膜营养不良,胃黏膜屏障与分泌功能降低,在各种致病因素影响下引起胃黏膜炎症性病变发展,最终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阶段。

    3.2  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本病发生形式,其病因与长期饮食不节,劳倦不当,情志郁怒,寒湿不调,病后伤中(它病及中,药物伤中)有关,由于这些药物长期直接或间接损伤胃膜血络,使胃受纳腐熟水谷,脾消化吸收转输水谷精微功能失健,气机郁滞,血脉不和,胃损膜伤,络脉瘀阻。

    3.3  固本与治标,益气活血不可少  根据临床表现属“胃脘痛”、“胃痞”等范畴,其病理可见虚实夹杂,在各症型中多数可兼有中虚夹瘀之证,本着“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以治本为主,兼治其标,采用益气扶正,活血祛瘀,调理气机,顾护胃膜,疏通胃络,达到修复腺体及腺体复生的目的,即补益虚弱之脾胃与活血祛瘀之品相配伍,正如清代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指出:无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滞而瘀。两者合用,标本兼顾,意在补其不足,攻其有余,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胃腺得养而复生,对于兼证如寒、热、湿、食、痰等现象,治疗时可在短期内酌情加减,以适应病情变化的需要,待病情缓解兼证消失后,仍以本法为主。临床研究得到,益气活血(活血药)是治疗本病有效方法之一,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胃黏膜血流量,促进局部炎症吸收,减轻腺体萎缩程度,从而有利于使胃腺体萎缩逆转,为防止胃黏膜癌前病变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途径之一。

    3.4  醒胃先治肝,达悦调肝为之妙  临床诊治过程中,不少患者把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当成胃癌早期或已癌变,常造成患者恐惧不安,四处奔波求治,生活质量下降,结果反而对本病治疗和康复产生不利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者影响工作,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一方面:若病人向医师咨询时,医生应多向患者耐心解释,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有信心,不恐惧,不大意,积极配合治疗,绝大多数病人病情预后是好的,在这方面做得好,也反映了医师的整体医德素质;另一方面在用药方面配合疏肝解郁法,常选用苏梗、橘皮、百合等疏肝理气之品,有利于加速疾病的恢复。因为现代生活工作节奏快,每时每刻都在干扰着人们身心健康,常常容易影响情绪发生变化,而最能受影响的是肝胃二脏器,换而言之,胃是最有感情脏器,其次是肝。中医认为,肝为刚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主疏泄,即能调节人体的情感变化,有利于身心健康,又能分泌胆汁,协助脾胃腐熟运化的作用,不少病人由于对本病疗程长,认识不足,易产生恐惧,思虑重重,心情不悦,日久情志失调,导致肝气不舒,疏泄失常,若郁结不解,往往横逆犯胃,使胃气郁滞,升降失常而发生胃病,加重病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宜通不宜滞,若饮食不节,寒冷失调均可导致胃气阻滞而致胃脘痛,可见肝气之疏泄,也有赖脾胃气机升降畅达,若脾胃为饮食所伤,气机壅滞,升降失常,则有得肝气疏泄,以致肝气郁结,所谓“土壅木郁”,肝郁又可克脾犯胃,则胃病之痛必然加重。

    可以说,情志内伤,病起于肝;饮食所伤病始于胃。由于肝胃之间生理病理的密切关系,每常互相影响,甚至互为因果,叶天士治疗胃病经验丰富,贡献卓著,曾谓: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木肆横,胃土必伤”,对肝胃病机之间的关系作了精辟的概括,主张醒胃先治肝。

    3.5  护阳与顾阴,寒热之弊勿忘了  本病在整体治疗过程中,由于病症复杂,单一出现少见,治法和选用药物应随机应变,若理气、清热、化湿、活血之品用之过久过量时,应切记“理气不忘和胃,理气当防伤阴;苦寒之品,伤阴败胃”,前人一再告诫,因这类药多数辛燥苦寒之性,因此在治疗用药过程时,不要过量,时间过长,若用理气散寒化湿之品,可配少许养阴之品,当防伤阴,若用清热、苦寒之品时,可配少许温药,防伤中败胃,总之中病即止。


作者单位:1 210029 江苏南京,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 2 100028 北京,北京煤炭总医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