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9年第10卷第7期

桂枝汤治疗顽固性自汗感悟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关键词】桂枝汤顽固性自汗感悟中医治病须辨证准确、方药对证方效。近治一顽固性自汗患者,初治数次均未能准确辨证,名方自然亦罔效,后臆测为营卫不和之自汗,用桂枝汤获效,简述如下。今按痰热内蕴,里热蒸津外泄论治,用芩连温胆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合方治疗:半夏15g,橘红15g,茯苓30g,生甘草......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桂枝汤 顽固性自汗 感悟

中医治病须辨证准确、方药对证方效。近治一顽固性自汗患者,初治数次均未能准确辨证,名方自然亦罔效,后臆测为营卫不和之自汗,用桂枝汤获效,简述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79岁,石家庄市第二干休所,军队退休干部。

  初诊(2008年8月8日):经常性全身汗出一年余,每于活动后大汗淋漓,精神紧张或在热环境中也加重。兼症:白痰,量少,易吐,口干口苦,尿黄,无盗汗,无心烦热,身有力,体胖。舌淡红略紫,苔薄白,脉沉滑,70次/min。滤其口干口苦、尿黄、热环境中汗出加重,辨证为湿热内蕴,蒸迫津液外泄,予龙胆泻肝汤、三妙散加减:龙胆草12g,栀子15g,黄芩15g,柴胡12g,车前子(包煎)15g,川木通6g,泽泻15g,当归12g,生地15g,生甘草10g,苍术15g,黄柏15g,川牛膝15g,苦参10g,茵陈30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08年8月15日):汗出减少,但近日天气也变凉,痰依旧,余症脉同前。今按痰热内蕴,里热蒸津外泄论治,用芩连温胆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合方治疗:半夏15g,橘红15g,茯苓30g,生甘草10g,枳实15g,竹茹15g,黄芩15g,黄连15g,黄柏15g,栀子15g,水牛角丝30g,赤芍15g,生地15g,丹皮15g。7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08年8月22日):汗出不减,痰量稍减,舌脉同前。今以益气固表、收敛止汗、健脾化痰为法,生黄芪50g,党参30g,白术25g,茯苓30g,生甘草10g,陈皮15g,半夏25g,生姜10片,苡仁30g,白芥子20g,苏子20g,莱菔子2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浮小麦50g,麻黄根30g。7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2008年8月29日):汗出不减,痰量减少,舌淡红略紫,苔薄白,脉沉滑。今臆断为营卫不和之自汗,予桂枝汤治疗:桂枝25g,白芍25g,炙甘草15g,生姜10片,大枣10个。7剂,水煎服,日1剂。

  五诊(2008年9月12日):服上方至第5剂左右时,汗出开始减少,今7剂已尽,活动后已无大汗淋漓,仅有微汗, 无畏冷,身有力,有少量白痰,舌淡紫,苔白稍腻,脉沉滑。上方加半夏20g,橘红25g,茯苓30g。7剂,水煎服,日1剂。

  六诊(2008年9月19日):自汗尽愈,活动后,或精神紧张时,或身居热环境中均无汗出。尚有少量白痰,舌淡紫,予健脾祛痰、活血化瘀方药调理以善后。

  2 感悟

  2.1 顽固性疾病需反复推敲,方能辨证准确 该患者顽固性自汗,每于活动后,或精神紧张,或身在热环境中均大汗淋漓,伴白痰,量少,易吐,口干口苦,尿黄、体胖,脉沉滑等脉症。据脉症易辨为湿热或痰热内蕴、热迫津液外泄之自汗,但以此论治却未效;又滤其活动后汗出加重、年高脉沉等,推辨为气虚固摄作用减弱之自汗,亦罔效;终辨为营卫不和的自汗,用调和营卫的桂枝汤而获效。但依初诊脉症即能肯定地(非推测)辨证为营卫不和之自汗,非常医所能。所以,中医难,难在辨证。

  2.2 要全面地掌握经方适应证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特色,以外感热病为基本内容,同时也可指导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适用于“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外感风寒表虚证,但同时也能治疗内伤杂病中营卫不和的自汗,此营卫不和非风寒外袭所为,乃营卫本身不协调所致,卫气不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伤寒论》53条所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 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柯韵伯评价桂枝汤时说:“此方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症,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

  2.3 关于经方剂量 仲景方剂量多以两、升、方寸匕等为单位,其中“两”用最多。按今《方剂学》教材古“一两”折合现在“3g”算,可能小于仲景原量,所以,使用仲景方时,除药性峻烈药物外,可适当加大剂量,效果才会更好。经考古推算知,古“一两”等于今15g余。

  另外,剂量大小,还应因身体胖瘦(以60kg体重为通常人衡量标准)、体质强弱、疾病虚实等因素而增减。

  2.4 熟读经典、勤于临床,才能提高疗效 读透经典,熟读历代医著,勤于临床,才能在辨证的失误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才能不断地走向成熟,才能使辨证准确率逐渐提高。所以,多读书、多临床,是业医者一生的功课。

  


作者单位:1 050041 河北石家庄,解放军第260医院 2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西医临床专业

作者: 马翔,于跃,马家宝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