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11年第12卷第2期

CT定向导引下介入治疗脑出血44例疗效分析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关键词】CT定向导引介入治疗脑出血疗效分析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三大致死疾病之一。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人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在CT应用于临床以前,内科保守治疗的脑出血死亡率高达70%~80%。因此,近100年来全世界医学工作者们不断在探索治疗脑出血的新方法。...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CT定向导引 介入治疗 脑出血 疗效分析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三大致死疾病之一。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人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在CT应用于临床以前,内科保守治疗的脑出血死亡率高达70%~80%。因此,近100年来全世界医学工作者们不断在探索治疗脑出血的新方法。脑出血的治疗目的是:(1)尽快清除血肿;减少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避免继发脑干损伤、脑室出血、丘脑下部损伤及脑疝形成,从而减少死亡率;(2)保护出血周围脑组织损伤,减轻脑水肿及缺血性损伤,降低致残率。

  经过全世界近100年来几代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到目前为止治疗本病的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1)内科治疗:治愈低,死亡率高;(2)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患者难于接受;(3)神经内窥镜治疗:设备昂贵,费用高,目前国内开展不多,结果尚待观察,不可能在我国广泛开展;(4)碎吸技术及单纯抽吸技术:碎吸技术操作中不易控制,易引起再出血和周围组织损伤,目前已多不应用;(5)血肿微创清除术:主要由YL-I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及血肿液化技术配套完成,临床效果好,费用低,是很有前途的方法,但需一定的技术设备。CT定向导引下介入治疗脑出血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治疗技术,因其有定向准确、创伤小,无需特殊设备,疗效类血肿微创清除术,故易于被患者接受。本院自1996年开展此项技术,收到良好临场效果,现将笔者掌握的44例疗效观察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4例患者均经头部CT扫描检查诊断为脑出血,其中男32例,女12例;年龄35~72岁;出血量15~80ml;单一病灶出血43例,两个病灶共存的1例;首次发病38例,复发性脑出血6例;其中有1例死于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出血。

  1.2 方法

  CT扫描确诊为脑出血,定位,测试出血量,局部麻醉,上头颅内定位仪,切开皮肤,颅骨钻孔,按CT定位方向和深度插穿刺针,按负压吸引,次全引流出血,避免一次性吸净全部出血,防止因出血灶内压力突然明显下降而引起再次出血。接引流管,视病情每日再抽吸残血1~2次,1~3天拔管。

  2 结果

  痊愈出院(达到生活自理)39例(88.6%),不能自理的3例(6.9%),死亡2例(4.5%)。

  3 讨论

  脑出血迄今为止仍是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病因主要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和脑动脉瘤等。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颅内占位,脑水肿所致的颅内压升高引起脑疝;其次为合并肺部感染及合并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等。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方法为:止血、降颅压,降压,预防和控制感染,恢复期加强患侧肢体功能锻炼。但因无法从根本上解除出血而引起的占位性疾病,故死亡率较高(死亡率70%~80%),致残率较高,幸存者生活质量也较差,给患者本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内科保守治疗脑出血,特别是中等量以上脑出血的不足之处在于:(1)无法解决因脑出血而引起的占位,外加有出血后脑水肿形成,故易引起脑疝死亡。即使未引起脑干死亡者,也会因出血压迫造成神经细胞损害而致残。(2)单纯依靠脱水剂降颅压易造成电解质紊乱,同时也会因脱水剂使用不当造成脑细胞代谢障碍。(3)止血药物的使用,临床上一直存在争议,故疗效尚不肯定。(4)因神经细胞的生理特征及损伤后不可逆转性,也就决定了治疗必须及时得当,如病程过长必定导致后遗症多,致残率高的后果。20世纪80年代后期神经外科开展了脑出血手术治疗,但因创伤大、感染机会增多等因素,疗效仍不十分理想,故不易被患者和家属接受。据有关文献报道,接受外科开颅术,近期死亡率在16%~22%,10%~15%患者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欠佳,6%~8%患者有癫痫后遗症。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主要因为创伤较大,患者在原发病的基础上机体无法再承受较大手术的打击。(2)合并感染机会较多,如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等。(3)外科手术创伤较大,导致脑水肿在原基础上进一步加重,并可引起应激性消化道溃疡,从而引起消化道出血。(4)手术创伤大造成脑皮质斑痕形成是引起癫痫的病理基础。综合上述诸多因素,故目前此项手术多不主张应用于临床。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CT导引下介入治疗技术的开展,脑出血的治疗领域又开辟了一个新途径。从本文所收集的病例来看,该项技术既解决了内科传统保守疗法无法解决的出血占位问题,同时又克服了外科手术所造成的创伤大、易感染等不足,确实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4 经验总结

  从我们选择的44例来看,其经验有以下几点:(1)病例选择:年龄不易过大,最好年龄≤65岁;(2)单一疾病较为理想,如合并有冠心病糖尿病者预后较差,应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3)血压应控制在130mmHg≤收缩压≤160mmHg为宜,否则血压过高易引起再次出血。过低者由于出血时凝血机制活跃,此时如血压过低,血流速度减慢有引起出血后梗死的倾向;(4)加强护理,综合治疗。缩短病程也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重要环节,应予以重视。

  

作者: 刘兰凤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