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3期临床医学

骶管神经阻滞治疗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根据骶管及椎间盘的解剖及功能特点,运用骶管神经阻滞治疗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于骶裂孔处将穿刺针刺入骶管,注入15~40ml复合镇痛液,通过药物的药理作用及液体自身的物理作用,使椎间盘减轻神经压迫及组织粘连,缓解水肿,从而治疗因腰椎间盘突出而引发的不良症状。结果治疗63例,治愈24例,好转......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根据骶管及椎间盘的解剖及功能特点,运用骶管神经阻滞治疗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方法  于骶裂孔处将穿刺针刺入骶管,注入15~40ml复合镇痛液,通过药物的药理作用及液体自身的物理作用,使椎间盘减轻神经压迫及组织粘连,缓解水肿,从而治疗因腰椎间盘突出而引发的不良症状。 结果  治疗63例,治愈24例,好转38例,无效1例。平均每人治疗2次,随访平均8个月。 结论  骶管神经阻滞治疗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易掌握、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等特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之一,约1/5的腰腿痛病人患腰椎间盘突出症。随着医学发展及社会进步,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也逐渐增多和完善,但是由于治疗不当,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终身痛苦。自1998年以来,笔者采用骶管神经阻滞方法治疗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63例,获得满意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男34例,女29例;年龄20~69岁;从事较重体力劳动者56例(89.1%),轻体力者7例(10.9%);外伤史者37例(5.9%),无外伤史者9例(14%),受凉者3例(4%);其他14例(23%);先腰痛后腿痛33例(53%),腰腿痛同时出现18例(28%),初腿痛后腰痛12例(19%);腰4、5椎间盘突出症41例(65%),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者20例(30%),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者3例(5%)。治疗次数:1次者20例,2次者23例,3次者16例,4次者4例,平均2次/人。

    1.2 治疗方法 [1,2]  患者取俯卧位,手术台保持头低10°~20°,下腹部垫枕使臀部高起,以利于药液向上弥散。常规消毒铺巾,先作骶裂孔局部浸润麻醉,同时兼作试探骶裂孔和骶管方向,确定进针点和方向后,改用16号穿刺针进入骶管,拔出针芯,尾部连接装有水柱之玻璃管,缓慢进针,深度不超过第2骶椎水平,若见有负压搏动,回吸无脑脊液时,即证实穿刺成功,随即于穿刺针尾部连接注射器,将配制好的复合镇痛药液缓慢注入,注药后平卧30~60min后即可起床。

    1.3 注意事项 (1)穿刺切忌过深,以免误入蛛网膜下腔或造成直肠等部位的副损伤。(2)穿刺过程注意多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自觉症状,一般出现患肢温热感为佳。

    1.4 复合镇痛液的配制 曲安奈德40mg+2%利多卡因10ml+维生素B 12 250μg+维生素B 1 100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40ml备用。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 可分治愈、好转、无效三级。治愈:症状消失,腰部活动正常,腰肌痉挛消失,能恢复正常工作,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好转:症状大部分消失,腰肌痉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可达60°,能恢复部分工作。无效:经治疗无明显好转。

    2.2 治疗结果 本组治疗的63例中,术后随访6~24个月,除1例未见明显疗效外,余62例中,治愈24例,好转38例,多数病例腰腿痛特别是坐骨神经痛消失,直腿抬高角度较前增大,但少数患者有患肢痿软及肢体麻木感。

    3 讨论

    骶管是硬膜外腔下端的终止部分,骶管神经阻滞其实就是硬膜外腔阻滞的一部分,也就是将镇痛复合液注入骶管以阻滞骶神经,其适应范围适用于直肠、肛门、会阴部位的镇痛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腰腿痛,近年不少报道骶管阻滞对腰椎间盘突(脱)出症有很好疗效,笔者即是借鉴此方法治疗下位腰椎间盘突出症。骶管神经阻滞作用机制:(1)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利多卡因是亲和神经组织的麻醉药品,可阻断恶性刺激的传导,因而亦阻断了病理机制中的恶性循环,使神经获得休息、调理和修复的机会。(2)镇痛作用:利多卡因对神经干及神经末梢的麻醉作用阻止了局部病变向中枢发出疼痛信号而达到镇痛目的。(3)消炎作用: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在局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或神经根部位往往存在无菌性炎症。充血和水肿刺激神经末梢引起了疼痛,利多卡因及激素可抑制神经末梢的兴奋性,改善局部的血循环,使局部代谢产物易于从血循环带走,减轻了局部酸中毒,从而起到消炎作用。(4)B族维生素具备营养神经组织的作用。(5)消除炎症粘连的液体剥离作用:硬膜外腔是位于椎管内的一个潜在腔隙,其中充满疏松的结缔组织,有动脉、静脉、淋巴管以及脊神经从此腔通过。在硬脊膜及神经根鞘膜的表面,后纵韧带及黄韧带的内面,有丰富的神经的窦椎支。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及骶核突出后,释放出糖蛋白、β蛋白及类组织胺物质,激惹神经而产生炎症,炎症后粘连形成,神经缺血,兴奋阈降低,轻微刺激产生疼痛。采用较大剂量复合镇痛液的骶管阻滞,可分离神经根及硬膜腔周围的粘连,起着类似液体剥离的作用。

    总之,骶管神经阻滞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易掌握、疗效确切,治疗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引发的多种症状有明显疗效,适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59- 262.

    2 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36-339. 

    作者单位:150800黑龙江省方正县中医院骨外科
    150800黑龙江省方正县人民医院内科 

作者: 房玉利 冯晶辉 2005-6-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