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5期临床医学

夹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研究

来源:INTERNET
摘要: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WJDS)是口腔科的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它虽然是多因素致病,而大多数学者认为因素是致病的始发因素,异常改变髁突位置,损伤关节,干扰神经肌肉引起肌痉挛,并导致关节盘的位置和功能异常,开闭口过程中出现弹响,破碎声及摩擦声以及下颌运动偏斜,甚至关节绞锁,而且关节内及关节区疼痛。多年......

点击显示 收起

  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WJDS)是口腔科的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它虽然是多因素致病,而大多数学者认为因素是致病的始发因素,异常改变髁突位置,损伤关节,干扰神经肌肉引起肌痉挛,并导致关节盘的位置和功能异常,开闭口过程中出现弹响,破碎声及摩擦声以及下颌运动偏斜,甚至关节绞锁,而且关节内及关节区疼痛。多年来,对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治疗,多采用给予止痛药物治疗(芬必得、扶他林)只起到暂时止痛作用,未能去除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致病因素。而夹板的治疗,能调整下颌至正常位置,以改善颅颌关系,调整髁突位置,以减轻关节损伤和关节负荷,消除了不良关系的传入及对神经肌肉干扰而引起的肌痉挛,使、咀嚼肌、颞颌关节在咀嚼运动中的功能协调一致。而从根本上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均来自我科门诊就诊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为TMJ或颌面部疼痛不适、关节弹响和下颌运动异常。本组病例全部系发病后初诊及其它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其中男36例,女42例,最小年龄14岁,最大年龄58岁,平均年龄24岁。20岁以下者5例,20~29岁41例,30~39岁18例,40~49岁10例,50岁以上者4例。病程最短者1天,病程最长者8年。1天~1年52例,1~5年19例,5~8年7例。

    1.2 临床检查 对每一例患者均行双侧颞下颌关节触诊及听诊,并记录张闭口及前伸和侧时的弹响情况、疼痛情况、患者的牙列磨耗、关系及张口度情况。对每一例患者常规摄曲面断层片,头颅正侧位片,双侧闭口位和开口位薛氏位片。在X线片上定点划线,经WV-3200数字摄像机采集,在IBAS2000通用图像分析仪编辑、分析、测量关节间隙,对测量结果作配对t检验。对下颌骨行螺旋CT断层扫描、借助于Auto-CAD技术,建立咬合状态下最大咀嚼肌力时戴与不戴夹板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Su-per SAP大型结构分析程序软件计算,并对计算结果分析、归纳和整理。定量测量其TMJ髁突3个部位、11个兴趣区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并计算其应力对称性指标。采用非参数符号检验分析和比较戴与不戴夹板髁突应力的变化情况。

    1.3 矫治方法 根据上述检查结果制作不同类型的夹板,见表1。戴入时均经过良好的调,并且每月定期复诊。

    2 结果

    2.1 病因因素按徐樱华方法归纳为6类 (1)精神因素;(2)因素;(3)功能因素;(4)创伤因素;(5)医源性因素;(6)环境因素。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性别和年龄也是重要的发病因素,故将所有8种因素进行变量变换、建立数据 表1 不同类型夹板及适应证夹板类型 适应证 例数下后牙夹板 下颌spee曲线过大;深覆 53上后牙夹板 上颌补长曲线内反曲线;缺失牙者 9全牙列板 永久性 6矫形式夹板 错 8前牙夹板 深覆 2  库,输入SAS软件包作Logistic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只有因素的P值为0.0481<0.05,有显著性意义。

    2.2 夹板对TMJDS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 对戴与不戴夹板TMJ关节间隙相对宽度的测量结果,经配对t检验分析显示:戴与不戴夹板时TMJ前、上、后间隙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提示戴夹板后TMJ前间隙变窄,上、后间隙变宽,髁突发生前下移位。见表2。

    表2 夹板治疗前后关节间隙线性测量结果 (略)注:P<0.001

    2.3 夹板对TMJDS患者髁突应力分布的影响 对戴与不戴夹板髁突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经非参数符号检验显示:戴与不戴夹板髁突应力发生明显变化,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提示戴夹板后髁突应力明显降低,主要表现在髁突功能承载区前斜面及外侧,尚有部分区域应力无改变,主要在髁突非功能承载区嵴顶和后斜面。而其应力对称性指标D值亦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降低与升高部位的比例为19∶12和20∶8,提示戴夹板后双侧髁突应力对称性有所改善。见表3。

    表3 戴夹板前后髁突应力及D值变化部位 (略)注:P<0.01;n + 戴夹板后应力或D值变小的兴趣区例数;n - 戴板后应力或D值变大的兴趣区例数;n 0 戴夹板后应力或D值无变化的兴趣区例数

    2.4 疗效标准 治愈:下颌运动障碍、疼痛、弹响等症状消失,髁突位置恢复正常。好转:症状经治疗后减轻。本组病例治愈74例,占94.87%;好转4例,占5.13%。戴入夹板时间最短者为3个月,最长者为8个月。疗程3个月~半年者为72例,占92.3%;半年以上者为6例,占7.7%。其中有2例复发,经再次戴入永久性夹板治疗症状消失。

    3 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28岁,主诉双侧耳前区疼痛1个月,患者1个月前双侧耳前区出现疼痛、弹响、且逐渐加重,进食时明显。曾口服芬必得无效,无关节绞锁史、无长时间拔牙、治牙、大开口史,无咬硬物史,无颏部、下颌骨外伤史,无风湿、类风湿病史。检查:面部对称,颏部无偏斜,下颌无前突及后缩,自然开口度3.0cm,最大开口度3.5cm,被动开口度3.7cm,双侧弹响均发生在开口末、闭口初。开口型为“≮”,开口速度正常,下颌无绞锁,颈部运动正常,全身其它 关节形态、运动正常,中线偏斜0.5mm,缺牙为双侧下6,前牙深覆合、深覆盖,下颌运动为正中,无早接触,X线检查:双侧关节前间隙变小,关节结节左侧稍平。根据临床检查及X线片,制作夹板,患者戴入后3个月弹响、疼痛症状消退,X线检查相对变小的前间隙明显增宽,髁突位置向前下移位,恢复了髁突的中心位置。例2,患者,男,20岁,主诉左侧面部疼痛1周。患者1周前左侧面部出现疼痛、开闭口时明显,有关节弹响1个月,晨起时开口受限,活动后好转,有关节肌群疼痛史,有头痛史,无关节绞锁史,无下颌脱位史,无长时间拔牙、治牙、大开口史,无咬硬物史,无颏部、下颌骨外伤史,无风湿、类风湿病史。曾有芬必得治疗史。检查:面部对称,颏部无偏斜,下颌无前突有后缩,自然开口度3.5cm,最大开口度3.7cm,被动开口度4.0cm。左侧关节弹响为开口末,闭口初,开口型为“≠”,开口速度慢,下颌无绞锁,颈部运动正常,全身其它关节形态、运动正常,中线无偏斜,无缺失牙,无过度磨耗牙,前牙深覆合,下颌运动为正中,无早接触,耳前区及颞区中等度压痛。X线检查:左侧髁突不在关节窝中央位置,前间隙变小,后及上间隙变窄。根据临床检查及X线片,制作夹板,患者戴入后4个月弹响、疼痛症状消退,X线检查相对变小的前间隙明显增宽,髁突位置向前下移位,恢复了髁突的中心位置。

    4 讨论

    4.1 病因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颞下颌关节出现疼痛、弹响以及下颌运动异常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综合征,大多数学者认为牙齿咬合的失调是该病的重要疾病因素。由于错,位和肌位不调,牙缺失或修复不当等所产生的干扰,导致关节运动失调,而产生微小的创伤性运动,这种运动是频繁的,不间断的,久而久之,即引起关节紊乱症状。本文从目前持颞下颌关节紊综合征是一种多因素疾病的观点出发,综合现今所认为的致病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结果显示,包括性别、年龄、精神、功能等8种因素中的综合分析,只有因素的P值为0.0481<0.05,具有显著性意义,说明因素作为多因素中的一个因变量,对应变量(即TMJDS)的作用量大,表明因素是该病的首要致病因素。Kubo建立猴的干扰,即使普通光镜下没有观察到关节的病理改变,电镜下也存在细胞成分的退行性改变,当恢复正常后,这些改变亦逐渐恢复,说明因素作为TMJDS致病因素的存在。

    4.2 夹板对TMJDS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 用X线检查确定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是国外学者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其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在健康人群中髁突位置存在变异,但平均位置为基本中性,并有轻度后移倾向;髁突位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髁突后移位与TMJDS的发生密切相关,是TMJDS的一个重要X线表现。夹板作为TMJDS可逆性和非损伤性的治疗方法,具有使后移位的髁突回复到关节窝中心位置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TMJDS患者的髁突不在关节窝中央位置,前间隙均值略大于后间隙,提示髁突可能后移位,而戴夹板后,前间隙相对变小,变窄的后间隙和上间隙明显增宽,说明夹板使TMJDS患者的髁突位置向前下移位,恢复髁突的中心位置。

    4.3 夹板对TMJDS患者髁突应力分布的影响 本研究借助于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技术对夹板影响髁突应力分布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戴夹板后髁突应力明显降低,主要表现在髁突承载部位前斜面和外侧,双侧髁突应力对称性有所改善。其应力降低的部位主要集中于髁突前斜面及外侧的功能承载区,这表明夹板可能是通过降低髁突承载部位压力而发挥治疗作用的。由此可见,夹板在临床应用中对髁突应力分布产生有益的影响,它不仅明显降低髁突表面的应力,而且使双侧TMJ应力分布的对称平衡性有所改善,从而使异常的TMJ承载状况得以恢复,以接近正常生理情况。

    4.4 对夹板治疗TMJDS生物力学机制的再认识 笔者认为夹板治疗TMJDS的生物力学机制可概括为:调位减压,改善平衡,即调整髁突位置,降低髁突负荷,恢复TMJDS应力分布的对称平衡,两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髁突前移位或许是一种消除关节负荷的有效方法,正常的关节负荷可能是保证髁突生理位置的必要条件之一,而TMJDS的对称平衡又使关节位置和负荷得以维持。作用机制为、夹板通过适量增加垂直距离,消除干扰,建立稳定平衡的咬合,使牙位和肌位达到协调,从而缓解肌肉痉挛,调整失衡的肌肉,纠正异常的肌力;另外,夹板使髁突前下移位,增加TMJ间隙,调整盘-突关系的失衡,缓冲髁突功能承载区的异常压力,并松解对关节双板区的挤压,减轻甚至消除对TMJ的损伤;同时,TMJ负荷的降低又使失衡的关节内环境得到调整和恢复,维持髁突在关节窝中生理位置上的平衡和协调,进而保证髁突的正常功能运动状态。可见,夹板通过使肌肉、关节和颌位在新的生理环境下重建新的平衡和协调关系而改善了TMJ髁突位置和应力分布状况(应力大小、性质和对称平衡性),我们认为这是夹板治疗作用的生物力学机制。通过以上临床结果及生物力学的研究可以确定夹板能有效地消除TMJDS患者的疼痛,对关节弹响和张口受限有同样的疗效。夹板能有效地调整下颌至正常位置,以改善颅颌关系,调整髁突位置,以减轻关节损伤和关节负荷,消除了不良关系的传入及对神经肌肉干扰而引起的肌痉挛,使、咀嚼肌、颞颌关节在咀嚼运动中的功能协调一致。

    作者单位:124010辽宁盘锦辽油中心医院口腔科

作者: 蒋卫东 2005-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