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7期中医中药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62例临床观察

来源:INTERNET
摘要:糖尿病中医称消渴,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以高血糖、高血脂、高粘倾向为主要标志,病理变化和生理变化为绝对或相对性胰岛素分泌不足。几年来我们运用中医药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临床62例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62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36例,女26例。临床病人按中医理论辨证属气阴两虚者2......

点击显示 收起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以高血糖、高血脂、高粘倾向为主要标志,病理变化和生理变化为绝对或相对性胰岛素分泌不足。几年来我们运用中医药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临床62例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62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16~21岁6例,31~40岁10例,41~50岁26例;51~60岁18例,60岁以上2例。临床病人按中医理论辨证属气阴两虚者26例,肺热伤津者20例,肺胃燥热者12例,阴阳两虚者4例;其中36例兼有不同程度的气虚血瘀之象。

  2 观察指标
    
  本组病例治疗前后均进行空腹血糖、尿糖、血脂等检查。并对其中入院前呈高胰岛素血症或空腹血浆胰岛素指标相对不足者进行治疗前后观察。

  3 治疗方法
    
  均以内服中药汤剂为主,基本方组成:黄芪45g,童参15g,生地黄20g,炒山药20g,萸肉15g,枸杞20g,麦冬20g,知母20g,丹参15g,甘草10g。肺热津伤者加黄芩、栀子等;肺胃燥热者加黄芩、石膏、玉竹等;气阴两虚者加炒白术、制首乌等;阴阳两虚者加淫羊霍、巴戟天等;兼有血瘀者加桃仁、红花等。水煎日1剂取汁250ml,早晚2次温服。嘱病人在治疗的同时按病情需要适当控制饮食,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度,且心情舒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4 疗效判定
    
  显效:病人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化验室检查空腹血糖降至正常,尿糖转为阴性,血脂明显下降。
   
  有效:病人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化验室检查空腹血糖、尿糖明显下降,血脂有所下降。
   
  无效:病人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但化验室检查空腹血糖、尿糖、血脂无明显变化。

  5 治疗结果
    
  按上述疗效判定标准,经20天左右治疗后,本组62例中显效18例占29%,有效34例占54.8%,无效10例占16.1%,总有效率为83.8%。治疗前后比较空腹血糖下降平均(4.06±0.06)mmol/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在62例病人中,有4例空腹血糖胰岛素异常升高,有6例相对不足,<4.0mmol/L(正常参考值4.0~16.8mmol/L);治疗后复查则高者降低,低者升高,提示中药对血浆胰岛素有双向调节作用。
    
  6 讨论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证,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为辨证要点。多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因素所致,病机主要为阴虚热淫。然本组病例临床所见“三消”症状并非典型,就诊多表现阴津不足,气虚兼血瘀之象。鉴于此,我们拟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为主择药组方,并在此基础上辨证施治。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药物具有降血糖、尿糖、降血脂、改善血液粘滞性等作用。同时对部分血浆胰岛素异常的病例治疗前后该项指标有所变化,使高者降低,低者升高,提示本组方是否能调节胰岛功能,或使胰岛素抵抗逆转或减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分析。使中医药 为治疗糖尿病做出较大贡献。 

  作者单位:250200山东省章丘市中医医院
   
       273400山东省费县人民医院

作者: 张义虎 闫庆霞 2005-6-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