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10期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传输性便秘150例临床观察

来源:INTERNET
摘要:慢传输性便秘是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是指结肠传输功能障碍,肠内容物传输缓慢所引起的便秘。我院从2000~2004年采用穴位手术,加中药结肠内滴注,经系统观察15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其中26例合并出口梗阻性便秘。2治疗方法(1)穴位手术:取双侧足三里,长强,双侧大肠俞,用9号穿刺针刺入上述穴位,取出......

点击显示 收起

  慢传输性便秘是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是指结肠传输功能障碍,肠内容物传输缓慢所引起的便秘。我院从2000~2004年采用穴位手术,加中药结肠内滴注,经系统观察15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2例,女88例,年龄18~86岁,病程最长32年,最短6个月。其中26例合并出口梗阻性便秘。临床表现:每4~7天排便1次,最长2周排便1次,无排便感和排便欲望;部分病例可见腹胀、消瘦、肛门坠胀、甚至贫血等症状,排便时间最长90min,最短35min。其中合并慢性支气管炎26例,合并精神病5例,高血压冠心病35例,糖尿病2例。
   
  1.2 治疗方法 (1)穴位手术:取双侧足三里,长强,双侧大肠俞,用9号穿刺针刺入上述穴位,取出针心,用0号肠线约1cm放入针内,再用针心推入穴位中。(2)中药结肠内滴注:中药丹参50g。加水煎至100ml,患者取侧卧位,露出肛门,用准备好的导尿管,轻轻插入结肠20~30cm,连接输液器进行结肠内滴注,60~80滴/min,药液温度在38℃左右,每天一次,连续4周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停用一切通便药。
   
  1.3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排便1次/d,大便形状由羊屎状变为香肠状,柔软,排便困难消失,排便时间在5mim以内;有效:症状基本消失,排便次数1次/2d,排便时间在5~15mim以内;大便形状由羊屎状变为香肠样,表面有裂痕,排便困难基本消失;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本组经1~3年随访,显效106例,占70.67%,有效36例,占24%,无效8例,占5.33%,本组总有效率占94.67%。其中有13例半年后复发,仍采用上述方法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慢传输性便秘是以大便次数减少,便意消失,伴腹胀,排便时间延长等为主要表现。其病因不完全清楚,症状顽固,多见于育龄期妇女,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症状逐渐加重,一部分病人最终需行全结肠切除或部分切除。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慢传输性便秘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慢传输性便秘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效果均不理想。而长期应用刺激性泻剂可以引起结肠黑病变,该病可能增加结肠癌的发病率。我国专家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结肠受到损伤或炎症刺激后可能导致:(1)致使结肠壁内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减少;(2)p物质在直肠、乙状结肠肌间从粘膜层,粘膜下层的含量明显降低;(3)血管活性肠肽在升结肠、横结肠组织中浓度明显增多;(4)一氧化氮在肠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合成酶免疫反应均明显升高 [1,2] 。根据上述理论:我院采用:(1)穴位手术是通过羊肠线对穴位长期恒定的刺激,增强胃肠功能的蠕动,从而促进运动功能正常化,即双向调节。(2)中药丹参结肠滴注有改善肠壁血管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的功效。增进一氧化氮活性,恢复受损的结肠壁神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3] 。综上所述,穴位手术加中药结肠内滴注治疗慢传输性便秘既可避免手术给患者带来腹泻,大便失禁,复发等术后并发症,又不会产生长期滥用泻剂而导致泻剂性肠病,该法操作简单,疗效好,值得同道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宝华.便秘的诊断及治疗.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165-178.
   
  2 陆金根.大肠肛门病研究新进展.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38-44,329-331.
   
  3 颜正华.中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44-546.
     
  作者单位:400021重庆骑士医院肛肠病医院

作者: 周宜 2005-6-1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