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10期临床护理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及对策

来源:INTERNET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国内最新研究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可高达47。我院自2003年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开展了预防性抗凝治疗,改进了术后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2002~2004年11月共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76例。...

点击显示 收起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国内最新研究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可高达47.1%[1] ,因此,对围手术期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采取适当的预防性治疗。我院自2003年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开展了预防性抗凝治疗,改进了术后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2~2004年11月共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76例。术后并发DVT4例,男2例,女2例,年龄69~72岁,分别伴有糖尿病高血压、血小板减少等,原有下肢静脉手术史者1例。4例患者分别在2d~2周内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及腓肠肌压痛等症状,经B超检查或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后,给予抬高患肢制动、抗凝融栓治疗后痊愈出院,出院后随访6~12个月,未遗瘤后遗症。

  2 护理
    
  2.1 明确病因,加强预防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本组4例患者多属高龄,多合并多器官的生理性退变或器质性病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这些患者术前多因为髋、膝关节的病损,下肢活动明显减少,术后切口疼痛、麻醉反应等可使下肢活动明显受限,以上因素均使下肢血液处于相对缓滞状态。此外,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长时间的被动体位,术中止血带的使用,过度旋转和牵拉以及骨水泥聚合产热的损伤,都使邻近血管受到间接损伤的概率大大增加 [1] 。针对上述发病原因,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2.1.1 术前评估,作好高危人群宣教 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心力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的患者术后易发生DVT [2] 。护士应详细询问病史并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测定。对高危人群,术前预防DVT的护理措施有:(1)讲解术后易发生DVT的原因及后果,以引起患者重视,主动配合治疗护理;(2)引导吸烟者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3)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方法,如用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收缩小腿肌肉,用力伸膝以及收缩股四头肌,伸屈髋膝,被动按摩等。
   
  2.1.2 保持引流通畅,减少局部压迫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引流管于24~48h拔除。若引流不畅易致局部血肿,不仅增加了感染机会,也使血肿下血管受压,使血流缓慢。引起引流不畅的原因主要有:连接引流的延长管过长或扭曲;引流管受肢体压迫或折叠;血块堵塞;引流袋过满致负压吸引效果降低;负压引流袋漏气失去引流作用;翻身时引流管滑脱等。因此,必须定时挤压引流管,观察引流情况,保持有效。引流过少而患者主诉疼痛时,考虑引流不畅,须及时查找原因。引流液过多时,应及时更换负压引流袋以保证引流效果。延长管长度应适宜并妥善固定,负压引流袋应低于伤口位置。
   
  2.1.3 早期积极活动,促进静脉回流 腿部肌肉存在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卧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易发生DVT。术后抬高患肢,定时更换体位,早期进行患肢肌肉收缩,有利于静脉回流。方法包括主动肌肉关节活动、被动肌肉按摩、关节伸屈以及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使用弹力绷带及翻身等,护士应针对不同个体制定活动计划,指导并督促实施。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活动计划为:(1)术后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麻醉作用消失后主动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10次/h,并辅以下肢肌肉被动按摩;(2)每2~4h协助翻身1次,翻身时避免患肢内收、外旋;(3)术后2d~2周主动行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收缩活动100次/h。根据病情,可抬高床头2~3次/h,每次不超过30min,以防髋关节疲劳。同时行髋膝关节伸屈活动,逐渐由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活动时避免屈髋>90°。
   
  2.2 下肢血液回流的观察 治疗DVT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的高危期是术后24h发生 [4] 。小腿DVT的症状和体征往往不明显,肢体的肿胀程度、肤色、感觉、浅静脉充盈情况可反映下肢静脉回流情况,术后须严密观察。术后伤口周围轻度肿胀是正常现象,如出现肢体远端向近心端发展的凹陷性水肿并伴有浅静脉充盈、皮肤青紫及潮红等为静脉淤滞所致 [3] 。本组4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小腿肿胀、肢体沉重及紧张感,3例明显浅静脉充盈,1例足背屈时有腓肠肌疼痛及腓肠肌压痛伴活动有限,经进一步检查和下肢伸静脉造影后确定后为DVT。因此。术后应认真听取患者主诉,对比观察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和感觉,必要时测量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如有异常及时汇报。
   
  2.3 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 我院采用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速避凝)0.4ml皮下注射,1次/d,持续7天的方法预防术后DVT。低分子肝素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很少影响凝血功能 [5] 。因髋关节置换术损伤大,术后一般用抗凝剂而不用止血剂,故术后24h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伤口引流情况,按医嘱进行血常规及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4例中除术前合并全身多系统疾病及下肢静脉手术史外,其中1例术后曾输代浆血800ml,并于次日开始预防性抗凝治疗,2例因害怕出血而拒绝主动活动。因此必须加强对高危患者的术前评估、术后观察及护理,才能帮助医生有效的降低DVT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
   
  2 段志泉,张强.实用血管外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46-548.
   
  3 李家增,贺石材,王鸿利.血栓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43-244.

  4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84-185;370-372.
   
  5 杨刚,吕厚山,高健,等.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中华外科研究杂志,2000,38(1):25-27. 

  作者单位:317000浙江省台州医院骨科 

作者: 李华珍 李献英 2005-6-1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