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年第3卷第9期经验交流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36例分析

来源:INTERNET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提高,糖尿病(DM)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我们应尽力探讨防止或减少DM患者发生并发症而致残、致死的措施。本文根据临床资料对本组DM合并脑梗塞分析报道如下。合并高血压病24例,高血脂10例,冠心病14例。头颅CT或MRI特征:根据脑梗塞病灶的部位及形态分为:(1)皮质型12例,表现......

点击显示 收起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提高,糖尿病(DM)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我们应尽力探讨防止或减少DM患者发生并发症而致残、致死的措施。本文根据临床资料对本组DM合并脑梗塞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8例,女8例,年龄45~81岁,平均55岁。合并高血压病24例,高血脂10例,冠心病14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36例急性起病27例,表现头晕、肢体麻木25例,恶心、呕吐11例,语言不利7例,昏迷5例,偏瘫14例,抽搐3例。实验室检查血:BS8~11.9mmol/L28例,12~25mmol/L8例;CH6.8~8.5mmol/L26例,8.6~19.5mmol/L10例;TG1.9~4.0mmol/L27例,>4.1mmol/L9例。ECG示ST段水平下移>0.5mV,T波低平及倒置14例,B超示脂肪肝25例。头颅CT或MRI特征:根据脑梗塞病灶的部位及形态分为:(1)皮质型12例,表现为点、片状低密度影,其中额叶5例、顶叶4例、枕叶1例、颞叶2例。(2)多灶型22例,病变部位示低密度影,为多发病灶,其中基底节区15例、颞叶7例。(3)混合型2例,示密度区有散在的点、片状高密度影。常见部位:脑叶,基底节区。

    1.3 诊断标准 DM的诊断全部符合1980年WHO诊断DM的标准。脑梗塞的诊断主要是依据症状、体征及头颅CT或MRI的检查。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2.1 治疗方法 (1)降血糖:BS>13.5mmol/L采用普通胰岛素5U/h静滴,随时复查血糖,BS<13.5mmol/L时,改用口服降糖药,如:消渴丸、降糖片等。(2)高血压治疗:应用复方降压片、络活喜、卡托普利等,适当降低血压19.5mmHg或降至正常水平。(3)脱水降颅压:应用200g/L甘露醇125~250ml静滴,15~30min滴完,1~4次/d,3~5天不等。(4)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根据病情,选用金纳多、川芎嗪、蝮蛇抗栓酶、尿激酶、抗细胞活化剂。(5)出血性脑梗塞(HI)者,适当短期应用抗纤溶止血剂。保守治疗无效,病情加重、颅内压进行性升高致脑中线结构移位,且无手术禁忌证的,应立即做头颅手术清除血肿及减压引流。
   
  2.2 结果 13例瘫痪者的肌力由入院时的1~2级恢复到3~4级,1例无明显改变。6例语言不利者恢复致正常。5例死于脑功能衰竭。
   
  3 讨论

  国内文献报道,DM并发脑梗塞明显高于非DM患者2倍到3倍,多发性脑梗塞比单发性预后明显差,出血性脑梗塞(HI)预后更差。DM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体内蛋白质发生过度糖基化,蛋白质糖基化后其结构、弹性、溶解性、配位结合等性质都可能发生改变,故可从多方面影响机体,最终稳定的糖基化蛋白质可在血管壁上累积,损伤微血管,促进DM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同时高血压可加速山梨醇旁路代谢,因它通透性差,易在细胞内积蓄,从而引起细胞内溶质增加,形成高渗,导致细胞水肿、缺氧。所以降血糖是防治DM并发症的关键。DM所致弥漫性血管改变,使大血管弹性降低、舒张功能减退,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增生性病变造成管腔狭窄。因此,DM并发脑梗塞时,以腔隙性和小片状为主,这些梗塞通常由小的深穿支闭塞所致。有学者报道,长期患DM患者,其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和脑血管储备容量均受损。
   
  有文献报道,DM比非DM患者发生脑血管病病死率高。DM患者大多存在高胆固醇血症,影响脂质代谢导致高凝血症和致动脉硬化,造成血循环障碍。因此采用低胆固醇及适当热量饮食,可预防DM并发症的发生。HI病情危重,占脑梗塞的3%~5%,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抗纤溶止血剂和中药阿胶12g、人参6g、三七10g水煎200ml口服止血效果神奇,同时可用甘露醇降颅压等保守治疗;经保守治疗后病情恶化、颅脑CT证实脑中线移位或血肿超过50ml者,应立即做头颅手术,清除血肿及减压引流可拯救患者生命。

  作者单位:250100济南齐鲁制药有限公司职工医院

作者: 黄东芳 刘娟 牛海春 2005-8-1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