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年第3卷第10期经验交流

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混合性贫血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脾动脉栓塞对混合性贫血的疗效。方法电视透视下经右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插入脾动脉内注入造影剂,观察脾动脉及脾脏大小形态,注入明胶海绵,当血流缓慢时停止栓塞,再注入造影剂,观察栓塞面积,约为脾脏的50%~75%。结论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混合性贫血效果满意,显然优于脾切除术和其它疗法。关......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脾动脉栓塞对混合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电视透视下经右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插入脾动脉内注入造影剂,观察脾动脉及脾脏大小形态,注入明胶海绵,当血流缓慢时停止栓塞,再注入造影剂,观察栓塞面积,约为脾脏的50%~75%。结果 3例病人均有腹痛、发热,1例高热,达40℃。结论 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混合性贫血效果满意,显然优于脾切除术和其它疗法。
     
  关键词 混合性贫血 脾动脉 介入栓塞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4)10-0878-01 

  混合性贫血虽不如缺铁性贫血和单纯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见,但也不少见。发病机制两者都存在,其中1例合并脾功能亢进。给予补铁和激素治疗效果并不好,应用免疫抑制剂或脾切除,对病人损伤较大,体质差者不能耐受。应用介入脾动脉栓塞代替脾切除,国内外报道治疗地中海贫血脾功能亢进较多,均取得了满意疗效,治疗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报道很少,治疗混合性贫血国内尚未见报道。我科应用介入脾动脉栓塞治疗混合性贫血,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3例混合性贫血病人为我科2000~2003年收治的。3例均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加缺铁性贫血,其中1例合并明显脾功能亢进。女2例,男1例,年龄32~60岁,病史1~7年。因贫血反复发作多次输血、激素治疗,仍不能见效,住我科后应用综合疗法无任何效果。

     1.2 方法 局麻后由右股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前端置于T 12  ~L 1 水平,选择性插入脾动脉内,注入造影剂行脾动脉造影,观察脾动脉情况及脾脏大小,造影完毕后,电视透视下经导管注入明胶海绵条(1mm×2mm×10mm)15~30条,当血流缓慢时停止栓塞,再行脾动脉造影,可见脾血流减慢,血管分支减少,一般栓塞面积约50%~75%,拔管后压迫止血加压包扎,24h内绝对卧床,常规应用抗生素3~5天。

     2 结果

     2.1 疗效 3例病人均于术后2~3天血红蛋白开始上升,根据贫血严重程度,恢复致正常时间,有一定差别,多在术后1个月左右血红蛋白升至100g/L以上。停药后随诊1~5年,3例病人网织红细胞计数波动在1%~5%,血红蛋白在120g/L左右,病情稳定。

     2.2 副作用 3例病人均有发热,1例达40℃,腹痛明显,均经应用抗炎对症治疗缓解,2例3天后体温正常,症状缓解,1例5天后正常。

     3 讨论

  脾脏呈免疫系统最大的器官,含有大量淋巴组织,产生抗体、免疫活性细胞,清除、吞噬病理衰老死亡细胞及红细胞中特殊包涵体,参与骨髓造血功能。脾动脉栓塞后,使部分脾实质缺血、萎缩、机化,整个脾脏部分硬化缩小,从而减少脾脏对血细胞、血小板的破坏,达到类似脾切除效果。通过3例顽固性混合性贫血,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获得了理想的效果。停用激素及抗贫血药物后,病情仍然稳定。脾动脉介入栓塞方法简便易掌握痛苦小安全可靠。既治疗了贫血又保持了脾脏网状内皮系统免疫功能,是治疗顽固性、混合性贫血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其确切机制还需要多学科共同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450042河南郑州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急诊科

作者: 张文理 刘 毅 任海英 2005-8-1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