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年第3卷第12期中医中药

柴胡舒肝散加减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临床观察

来源:INTERNET
摘要:在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中,大都以右胁痛或右胁背胀困不适为主诉,且多有情志不畅即诱发或加重的特点,故笔者近年来用柴胡舒肝散加减治疗胆囊炎、胆石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诊治资料整理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皆为笔者自2000年8月~2003年8月诊治过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急性胆囊炎30......

点击显示 收起

   在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中,大都以右胁痛或右胁背胀困不适为主诉,且多有情志不畅即诱发或加重的特点,故笔者近年来用柴胡舒肝散加减治疗胆囊炎、胆石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诊治资料整理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皆为笔者自2000年8月~2003年8月诊治过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急性胆囊炎30例,慢性胆囊炎98例,其中伴胆石症者62例。另外加上胆囊摘除术后复发肝内胆管结石者17例,胆总管结石者6例。诊断标准:(1)间歇性右上腹痛或右上腹饱胀感,重者可有右上腹或中上腹持续性钝痛,伴阵发性加剧或绞痛,可向后背及右肩背放射,食欲不振,口苦,发冷发热,恶心呕吐等,轻者仅有右上腹或上腹饱胀不适。症状发生多跟情志变化及饮食有关。(2)均经B超确诊为胆囊炎或胆石症。(3)有或无右上腹压痛及反跳痛,莫菲氏征阴性或阳性。入选病例标准:凡具备上述诊断标准的病例,皆在入选范围。排除病例标准:有急腹症指征;胆石症患者胆结石直径大于3cm,B超示胆囊功能丧失者;不能按疗程完成用药或资料不完整影响疗效观察者。
   
  1.2 治疗方法 均用柴胡舒肝汤加减治疗。基本方:柴胡12g,枳壳10g,白芍20g,川芎10g,香附10g,甘草9g。其中胆石症及B超诊断为淤积性胆囊炎者,基本方为上方加金钱草20g,海金砂20g,鸡内金12g。在基本方的基础上随症加减。急性胆囊炎:多表现发病急骤、胁痛、腹胀较甚,口苦纳差,嗳气恶心,因郁怒而加重,舌红苔黄,脉弦,加元胡、川楝子、青皮等,舒肝理脾,理气止痛;若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加木通、泽泻、茵陈、薏苡仁、生大黄等,舒肝兼清理湿热。  慢性胆囊炎:多有脾虚之症,加党参、茯苓、白术,山楂等健脾理气之品,若兼胁痛较甚,舌暗等瘀血之象,加丹参、当归,若兼黄疸,加茵陈、薏苡仁、佩兰、大黄、栀子等利胆化湿之品。胆石症及淤积性胆囊炎:在基础方上,偏湿重、偏热重、偏瘀血,其加减基本同于上述。
   
  1.3 观察方法 一旦确诊并用药后,即建立患者小档案,留下联系电话、住址,以进行随访。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消失,B超肝胆未发现结石,胆囊横径小于5cm,胆囊壁厚度小于3.5cm。显效:治疗后自觉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B超肝胆示胆囊体积明显缩小,多发性结石数量减少,或单发性结石体积缩小,泥沙性结石消失;好转:治疗后自觉症状及体征好转,B超肝胆示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无效: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有所加重,B超肝胆示较治疗前无改善,甚至有所加重。
   
  2.2 治疗结果 疗程均在1~4周,多数患者在1周内症状改善,2周时达到最大疗效,第4周结束时,治愈14.5%,显效59.2%,有效25.3%,无效1%。其中获效最捷者仅服药1剂,急性胆囊炎疗程多在3天到1周。另外,临床验证,淤积性胆囊炎和泥沙样结石的治愈率几乎100%,效果尤为明显。
   
  3 讨论

  以上三症,均属于“胁痛”范畴,跟中医肝胆密切相关,肝胆在五行之中属木,木性舒展,性忌被郁,因此肝气郁结可谓根本之因,或可兼湿热,或兼火郁,或“木克土”而兼脾虚。所以总以舒肝利胆的柴胡舒肝散加减治疗,胆石症均加用利胆排石的“三金”,在实践中,临床效果肯定。而且中药作用缓慢,药效持久,若复发,可再用而验,更适合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病程久、易复发的特点。
   
  综合评定之后,可以说,碰到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只要灵活运用柴胡舒肝散,病就至少好了一半。
   

  作者单位:737100甘肃省金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急救中心

作者: 何桂琴 2005-8-1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