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年第3卷第12期中医中药

手足口病的家庭护理

来源:INTERNET
摘要:手足口病是近几年临床较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16及EV71型肠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后所引起的皮肤粘膜损害,在口腔表现为口腔粘膜充血疼痛和散在不等的疱疹性溃疡,在皮肤表现为手掌、足底及臀部散在的实性红色斑丘疹和小水疱。而感染EV71型肠病毒有时则较凶险,可引起脑脊髓炎。手足口病属病毒感染疾病,目......

点击显示 收起

   手足口病是近几年临床较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16及EV71型肠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后所引起的皮肤粘膜损害,在口腔表现为口腔粘膜充血疼痛和散在不等的疱疹性溃疡,在皮肤表现为手掌、足底及臀部散在的实性红色斑丘疹和小水疱。一般病程较短,多于1周左右愈合,很少复发。而感染EV71型肠病毒有时则较凶险,可引起脑脊髓炎。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夏秋季,有些病毒在春末夏初发病,以5岁以下婴幼儿为主,2~4岁发病数最高,无性别差异,托幼机构是本病的主要流行场所。手足口病属病毒感染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以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因此小儿患了手足口病,家长应配合医生,做好护理工作。

  1 消毒隔离
   
  本病的传染途径是:患儿的唾液、疱液、粪便污染的手,日常用品等经口传染,污染的公共游泳池,医疗器械的交叉传染,咽分泌物咳嗽、喷嚏、谈话等途径传染,因此一旦发现感染手足口病,应将患儿隔离,以免引起流行蔓延。患儿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疱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物品应彻底消毒。一般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曝晒。患儿居室内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日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居室内勿让过多的人员进入,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2 口腔护理
   
  小儿患本病易出现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尤其发生于夏季者,容易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需适当补充水及营养,避免刺激性食物,有脱水者应及时补充液体及纠正电解质失衡。注意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饭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不会漱口的患儿可用棉棒醮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以免感染,并可将维生素B 2 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金霉素、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 2 、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患儿应卧床休息1周,多饮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配以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 皮疹的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如有感染需用抗生素及镇静止痒剂等。

  4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对症处理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对于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38.5℃以上的患儿,给予泰诺等小儿退热药。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也具有侵害脑和心脏的特性,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故家长应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发现患儿有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特别是心率及体温的变化,以防止发生病毒性心肌炎,若出现与体温增高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则预示可能出现病毒性心肌炎。

  5 预防

  要加强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因为此病病程初期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症状,如发热、咽痛等。而口腔溃疡误诊为单纯性的口腔炎。因此,家长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若发现小儿出现发热、起皮疹或口腔溃疡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早期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作者单位:264100山东省烟台市牟平人民医院儿科

作者: 唐晓妍 杜建娥 2005-8-1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