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年第4卷第6期经验交流

巨脾手术治疗体会

来源:INTERNET
摘要:现将手术治疗体会报告如下。(2)要使手术有良好的暴露,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要求手术全过程有一个腹肌完全松弛的麻醉,我们大都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少数采用硬膜外麻醉。(3)常规脾动脉结扎,使手术更安全:结扎脾动脉可立即使脾缩小和变软,有利于暴露和操作,且结扎脾动脉主干后脾动脉分支的结扎更可靠。切开脾胃韧......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总结了自1993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巨脾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7~65岁。原发病分别为血吸虫病肝硬化9例,肝炎后肝硬化10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何杰金氏病1例。行单纯脾切除术15例,脾切加食道胃底血管断流术8例。术后2例脾热时间较长,排除脾窝感染后经对症处理后自行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现将手术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术前充分准备:术前对脾周粘连要有初步的估计,通过体检时变动体位观察脾的活动度及做超声波检查来了解不同体位时的移位度判断脾周粘连度,脾脏质地较硬及活动性较小者应警惕脾周有广泛粘连。术前要备足血源,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以备术中快速输血输液用,静脉通道应建立在上肢静脉或颈静脉,因为建立在下肢静脉一旦发生术中大出血,快速输入的血液和液体部分经大出血部位丢失并加快大出血速度不便于出血的控制。
     
  (2)要使手术有良好的暴露,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要求手术全过程有一个腹肌完全松弛的麻醉,我们大都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少数采用硬膜外麻醉。并于术前常规放置胃管,既防止术中胃液反流造成误吸,又可使胃保持空虚状态,增加术中暴露。要根据病人不同的体形和肋弓角大小选取部位适宜且长度足够的切口,我们大都选用斜肋下切口。术中要有良好的照明,安全适度的牵拉器械,并根据术中需要进行必要的调节。
   
  (3)常规脾动脉结扎,使手术更安全:结扎脾动脉可立即使脾缩小和变软,有利于暴露和操作,且结扎脾动脉主干后脾动脉分支的结扎更可靠。切开脾胃韧带后,在脾肿大病人胰体尾部上缘多可见增粗曲张之脾动脉,选择突出最明显处切开动脉鞘后,用胸腔止血钳自后下向上分离,穿出动脉上缘后引一7号线结扎,结扎部位尽可能离开分出分支前。该操作应注意脾动脉与脾静脉紧密相邻,必须剪开动脉鞘后在鞘内分离,不应从上侧壁向下侧壁游离,因为这样极易戳破壁薄的脾静脉,引起大出血。
   
  (4)脾周韧带的分离应由下向上由浅入深分离,脾胃韧带近胃底部,脾胃之间距离越来越窄,手术野越来越深,可暂缓操作。分离脾周粘连时,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依次分离脾与前腹膜、侧腹膜、后腹膜的粘连,最后才分离与膈肌和左肝脏面的粘连,粘连尽可能以电刀切开或锐性切开无血管粘连,避免用钝性分离,钝性分离易至脾包膜破裂出血,造成术野不清,增加手术的难度及危险性。
   
  (5)脾蒂分离应尽可能避免大块结扎,解剖学上脾动静脉接近脾门时相互靠拢,动脉在前,静脉靠后,且分为二大支,分别支配脾脏的上半部和下半部,此二大支称为二级脾蒂,它们又各自分出3~5支至脾脏的上下极,分出两大支前的脾蒂称为一级脾蒂,在脾动脉结扎和脾周韧带基本游离完后,尽可能紧靠脾脏仔细分离二级脾蒂血管,近心端双道结扎,如此逐渐由脾下极向脾上极分离,避免大块集束结扎,有效地防止了胰尾损伤同时使脾热的发生率也显著下降。极少数无法进行二级脾蒂血管分离的病例处理脾蒂时也应注意避免将胰尾结扎在其中,损伤胰尾,增加脾窝感染。
     
  (6)脾切除后,后腹膜粗糙面,横膈处的出血点必须仔细加于缝合止血,胃大弯处胃短血管结扎线要认真检查,最好加以胃壁浆肌层间断缝合,既避免胃膨胀后结扎脱落,又可防止胃壁结扎后缺血坏死形成胃瘘。手术结束时手术区常规放置硅胶管闭式引流,既可减少膈下渗液积聚继发感染,又可观察引流量和血性渗液的颜色,以早期发现术后出血及时处理。
    
  (注:本资料为作者原单位常熟市支塘医院资料)
     作者单位:215519江苏常熟,常熟市海虞医院
作者: 陆昌保 2005-8-1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