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年第4卷第9期

氯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氯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12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氯沙坦组、氢氯噻嗪组、氯沙坦联合氢氯噻嗪组。治疗前后观察血压、动态血压、降压谷峰比值(T/P值)及不良反应评估疗效。结果氯沙坦联合氢氯噻嗪组在降压方面优于氯沙坦组,明显优于氢......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氯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 方法  12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氯沙坦组、氢氯噻嗪组、氯沙坦联合氢氯噻嗪组。治疗前后观察血压、动态血压、降压谷峰比值(T/P值)及不良反应评估疗效。 结果  氯沙坦联合氢氯噻嗪组在降压方面优于氯沙坦组,明显优于氢氯噻嗪组,分别与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氯沙坦联合氢氯噻嗪在降压治疗方面有协同作用。
      
  【关键词】  氯沙坦;氢氯噻嗪;原发性高血压
            
  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的异常激活,食盐摄入量的增加及遗传性排钠障碍等。氯沙坦作为一个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 1 )拮抗剂(AT 1 RA),能够特异地阻断RAS,理论上讲AT 1 RA与利尿剂合用能够更好地进一步产生降压效应而副作用减少。本观察旨在了解氯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方面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1999年WHO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我院2001~2004年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27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肾并发症、控制不良的糖尿病、妊娠或哺乳、肝功能障碍者。氯沙坦组(Ⅰ组)4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5.3岁;氢氯噻嗪组(Ⅱ组)35例,其中男25例,女10例,平均年龄64.8岁;氯沙坦联合氢氯噻嗪组(Ⅲ组)52例,其中男36例,女16,平均年龄66.1岁。三组病例一般情况、用药前后血压、心率、心功能状况均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 患者受试前停用一切降压药物并服安慰剂2周。Ⅰ组:氯沙坦(科素亚,批号:H20000371,50mg/片,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50mg/d;Ⅱ组:氢氯噻嗪(批号:H14020796,25mg/片,山西临汾云鹏药业有限公司)25mg/d;Ⅲ组:科素亚50mg/d+氢氯噻嗪25mg/d。三组病例均连用8周降压药,服药时间早晨7:30~8:00,各组均在治疗8周后评定疗效。所有入选的高血压病患者不再应用其它降压药物及镇静剂。三组病例分别采用3条“链条式”电话联系服药,以防漏服。

    1.3 用台式血压计监测血压 所有患者在安静休息15min后,取坐位由固定医师使用台式血压计按国际标准要求测量右上肢血压。安慰剂期末测量一次血压并作为用药前血压,以后每4周测血压一次,测量时间定为上午8:00~10:00。每次测量坐位血压2次,取其平均值。

    1.4 动态血压的监测 采用德国MOBLL公司生产的B0037型动态血压仪。测定时间:当日8:00~9:00至第2天8:00~9:00。白昼时间设定为6:00~22:00,夜间时间设定为22:00~6:00,白昼测定间隔时间为15min,夜间测定间隔时间为30min,有效测量次数不少于24h应测量次数的80%。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后24h平均收缩压(24hSBP)与舒张压(24h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与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舒张压(nDBP),降压谷峰比值(采用1998年FDA提出的T/P值)。动态血压的结果判定根据White等提出的ABPM的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评价 [2] 。

    1.5 实验室检查 全部患者受试前均监测血糖、血脂、血尿酸、肝肾功能及电解质。
    
  1.6 疗效评价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卫生部规定的《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中高血压疗效判定。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Hg或收缩压下降>30mmHg。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1.7 统计学处理 所有血压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ˉx±s),组内及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降压效率(T/P值)及有效率比较采用χ 2 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降压有效率 Ⅰ组40例中,显效20例,显效率50%,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Ⅱ组35例中,显效6例,显效率17.1%,有效16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2.9%;Ⅲ组52例中,显效33例,显效率63.5%,有效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Ⅲ组总有效率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降压幅度 三组病例在治疗4周后,与安慰剂期末相比,其坐位SBP、DBP降低分别为:(21.1±2.3/9.8±2.7)mmHg,(14.9±3.6/5.8±1.4)mmHg,(31.3±4.1/12±2.7)mmHg;三组病例在治疗8周后,与安慰剂期末相比,其坐位SBP、DBP降低分别为:(28.7±1.8/11.8±2.5)mmHg,(18.9±1.4/7.8±1.1)mmHg,(40.6±2.3/15.2±1.1)mmHg。除Ⅱ组在降低坐位SBP方面疗效不佳外(P>0.05),其余两组在降低坐位SBP、DBP方面及Ⅱ组在降低坐位SBP方面与安慰剂期末相比差异均有差异性(P<0.05),Ⅲ组在降压治疗4周、8周与Ⅰ、Ⅱ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科素亚联合氢氯噻嗪降压疗效显著,见表1。

  表1 三组病例治疗前后血压变化 (略)
    
  2.3 降压效应(T/P值) 从降压的T/P值来看,治疗8周后科素亚对SBP、DBP均有明显的降压效应,但其降低DBP比降低SBP的疗效相对较好;氢氯噻嗪降低SBP疗效比降低DBP的疗效好,科素亚联合氢氯噻嗪对SBP、DBP均有很好的降压疗效。故Ⅲ组较Ⅰ、Ⅱ组在24h降压的T/P值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三组病例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及谷峰值比较 (略)

  2.4 不良反应 科素亚组出现皮疹1例;氢氯噻嗪组出现血尿酸升高3例,血糖升高1例,低钾4例;科素亚联合氢氯噻嗪组出现轻咳1例。均不影响继续治疗。
    
  3 讨论
    
  氯沙坦是近年来临床应用较多的一类降压药物,也是降压疗效最好的一类降压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选择性、竞争性地与AⅡ受体亚型AT 1 结合,通过阻断AⅡ及醛固酮(Ald)分泌,从而使血管阻力下降,血容量减少而降低系统高血压 [1] 。其降压由如下特点:(1)氯沙坦经肝脏代谢产生活性代谢物E-3174,该代谢物通过对AT 1 的抑制作用,能有效的降低24h及白昼、夜间平均血压,而不影响血压的昼夜节律,降压T/P值高;(2)对胰岛素抵抗有效;(3)能促进尿酸的排泄,特别适用于痛风患者及高尿酸血症患者;(4)可延迟左室肥厚的发生或逆转左室肥厚并治疗心衰;(5)对心、脑、肾重要脏器有保护作用;(6)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特别有效,可减少尿蛋白的排出。但其单独应用降压方面有时仍不甚理想,加大剂量其副作用相应增加,同时患者的经济负担加重。氢氯噻嗪属中效利尿剂,主要通过利尿减少循环血容量达到降压目的,目前配伍降压治疗较多,单独应用于高血压病方面 [2] :(1)降压作用弱;(2)副作用多,特别是长期大剂量应用。可表现为:电解质紊乱、尿酸代谢、糖代谢、脂代谢异常。

    氯沙坦系小分子多肽类TA 1 RA,其活性代谢物E-3174通过特异性与AT 1 受体结合,使AⅡ与AT 1 受体结合被阻断,血浆AⅡ水平升高,由于肾小球旁器中的AT 1 受体也被阻断,不能感受高水平AⅡ的反馈抑制刺激,使血浆肾素及AⅡ持续升高,高水平肾素及肾素活性增加,有利于氯沙坦充分发挥降压效应 [3~5] 。说明氯沙坦的降压疗效与血浆肾素活性基础值的变化呈正相关。氢氯噻嗪通过利尿作用减少循环血容量达到降压目的,也通过利尿作用激活RAS,增强氯沙坦对RAS的阻断作用,特别是低肾素型高血压患者,对TA 1 RA类降压药物不敏感,加服利尿剂后,可兴奋RAS,进一步增强氯沙坦的疗效 [6] 。另外,氢氯噻嗪在利尿降压治疗过程中可使血尿酸增加,血钾排出增多,而氯沙坦通过阻断肾上腺球状带上AT 1 受体与AⅡ结合,导致Ald分泌减少 [4] ,阻滞了血钾的排出,加强了利尿作用,促进了尿酸的排泄 [7] ,二者在副反应方面又有相互抵消的一面,协同地调节体内水盐平衡及尿酸代谢的平衡。

    本观察提示氯沙坦与氢氯噻嗪联用降压疗效大大加强,且副作用也减少,具有协同作用,特别适用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Nelson EB,Harm SC,Glodberg M,et al.Clinical profile of the first an-giotensinⅡreceptor antagonists,in:Laragh J.H.ed.Hypertension:pathophysiology,Diagnosis,and Management.2nd ed.New York:Raven press,1995,2895.

    2 White WB,Morga NJ.Usefulness of ambulatory monitoring of blood pressure in antihypertension in assessing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Am J Cardiol,1989,63:94.

    3 Gasparo MDE,Levens NR.Pharmacology of angiotensinⅡreceptor in the Kidey.Kidey Int,1994,46:1486.

    4 Hebert LA,Falkenhain ME,Nahman NS Jr,et al.Combination ACE in-hibitor and angiotensinⅡreceptor antagonist therapy in diabetic nephropathy.Am J Nephrol,1999,19:1.

    5 Barkis GL,Siomos M,Richardson D,et al.ACE inhibilion or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ade:impact on potassium in renal failure,Kidney Int,2000,58:2084.

    6 Sshoenberger JA.Losartan with hydrochlorathiazide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J Hypertens,1995,13(1):43.

    7 Shaninfar S,Simpson RL,Carides Ad,et al.Safety of Losartan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thazid-induced hyperuricema.Kidney Internation,1999,56:1879.

  作者单位:1 443003湖北宜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医院
  
       2 443003湖北宜昌,宜昌市中心医院心内科

  (编辑:若 木)

作者: 胡华岳 晏娜 李稳慧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