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2期

急性氟乙酰胺中毒患儿60例治疗体会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药的大量应用,农药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大,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就在临床工作中氟乙酰胺中毒患儿的治疗体会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自1999~2005年,我院儿科共收治氟乙酰胺中毒患儿60例,男39例,女21例。大部分为误服,中毒剂量无法计算,中毒至就诊时间:不足0。5中毒途径均通过消化道途径......

点击显示 收起

    近年来,随着农药的大量应用,农药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大,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就在临床工作中氟乙酰胺中毒患儿的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1999~2005年,我院儿科共收治氟乙酰胺中毒患儿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10个月~12岁,其中10个月~3岁13例, 3~6岁28例,6~12岁19例;大部分为误服,中毒剂量无法计算,中毒至就诊时间:不足0.5h 12例,0.5~2h 41例,2h以上7例。

    1.2  病情分型  轻型15例,重型38例,危重型7例。

    1.3  临床表现  恶心、呕吐、出现血性呕吐物、食欲不振、上腹部烧灼感26例;头晕、头痛、四肢麻木19例;全身及四肢阵发性、强直性抽搐38例;胸闷、心慌30例;昏迷7例。

    1.4  辅助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超过10×109/L 5例,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3例,心电图呈窦性心动过速20例,心肌酶升高32例,血钙降低3例,肝功、生化、尿素氮、肌酐,尿常规均正常。

    1.5  中毒途径  均通过消化道途径吸收。

    1.6  治疗措施  本组病例就诊后立即行催吐、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清水彻底洗胃,50%硫酸镁或硫酸钠20~30g导泻,吸氧,补液等治疗。同时使用特效解毒剂乙酰胺,儿童按0.1~0.3g/(kg·d),分2~4次肌注或入液中静滴,一般连用5~10天。注射时加1%利多卡因2ml或2%普鲁卡因2ml深部肌注以减少疼痛。在没有乙酰胺的情况下,可用无水乙醇5ml溶于100ml葡萄糖液中静脉滴入,每日2~4次。对心肌损害者使用大剂量维生素C及1,6-二磷酸果糖静滴以营养心肌。控制抽搐发作,使用安定或苯巴比妥钠。方法[1]:每次安定0.2~0.3mg/kg或者苯巴比妥钠5~8mg/kg静注或肌注,二者可交替使用。抽搐发作频繁时可每隔30min使用1次,必要时联用10%的水合氯醛40~50ml/(kg·次)灌肠或口服。以后根据抽搐发生频率及周期调节给药时间和剂量。昏迷病人防治脑水肿每次20%甘露醇1~2mg/kg,30~40min内快速静滴或静注,可每6~8h重复l次,营养脑细胞药物应用,酌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保护呼吸道通畅,防治呼衰,必要时应用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酌情选用抗生素,防治呼吸道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保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

    1.7  转归  经积极综合治疗后,58例治愈;2例死亡,死亡原因:误服量大,入院较迟,来不及抢救,失去了抢救时机。

    2  讨论

    氟乙酰胺是一种高效、剧毒、高残留的有机氟杀虫剂,易溶于水及有机溶剂,不溶于脂类溶剂,可经消化道、皮肤、呼吸道吸收,在体内代谢排泄缓慢,易致蓄积中毒,属高毒类农药。由于有二次药害,国家已明令禁止作为灭鼠剂使用,但市面上仍有大量氟乙酰胺出售,且多用于喷洒苹果等果树杀虫或拌在食物中灭鼠用,极易造成误服,因氟乙酰胺中毒多为年幼儿,农村儿童居多,平素家长忙于农活,有时不易早发现,易造成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治疗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期确诊、早期彻底洗胃、导泻,以彻底清除毒物,及早应用特效解毒剂乙酰胺,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是抢救成功的重要条件,而及时处理抽搐是抢救成功、减少后遗症的关键。其中特效解毒剂乙酰胺的应用最为重要,其作用机制[1]为乙酰胺进入体内后转变为乙酸,乙酸与氟乙酸产生竞争乙酰辅酶A,从而减少氟乙酸对三羧酸循环的毒性作用,另外,氟乙酰胺进入体内后水解,氟离子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使血钙下降,为此,机体直接能量来源ATP生成减少以及血钙降低而致一系列中毒症状的发生,如小婴儿的低钙抽搐等。乙酰胺的应用应及时足量应用,用药时间一定不少于1周,以防病情反复发生意外。为减少中毒的发生,预防中毒最为关键,应采取如下措施[2]:(1)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药的管理,规范农药应用,明令禁止的一律不用;(2)有毒有害药品应具鲜明标志;(3)家长对农药要妥善保管,放置于儿童拿不到的地方;(4)利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媒体手段广泛宣传卫生常识,普及农药使用及防护知识,教育家长小儿患病时早找医生,早发现,早治疗,切莫延误时机;(5)提高家长和儿童的素质。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间,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其心理变化大,承受能力差,应注意教育方法,切莫造成悲剧发生。另外,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诊断时应注意详细询问病史,以期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参考文献】

    1  宋殿宽,高凤桐,袁曾荣.儿科危重症的抢救.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27-228.

    2  刘小平,林长斌.急性氟乙酰胺中毒29例.中国社区医师,2001,11(26):32.
 
    (编辑:若  木)

    作者单位:266400 山东胶南,胶南市人民医院儿科

作者: 李作芬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