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3期

伤寒高热处理与否的观察与护理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伤寒是由一种伤寒杆菌经消化道感染的常见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缓脉、全身毒血症状、脾肿大、白细胞下降、玫瑰疹为特征。早期发热是最早典型症状,也是就诊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热型多呈稽留热,高热持续不退为最突出表现。在临床观察、治疗时,医生比较注重患者的主述症状,习惯性采用对症处理,而笔者观察到采......

点击显示 收起

    伤寒是由一种伤寒杆菌经消化道感染的常见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缓脉、全身毒血症状、脾肿大、白细胞下降、玫瑰疹为特征。早期发热是最早典型症状,也是就诊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热型多呈稽留热,高热持续不退为最突出表现。在临床观察、治疗时,医生比较注重患者的主述症状,习惯性采用对症处理,而笔者观察到采用降温措施效果并不理想,且易引进不适,故选择非降温处理办法,患者能耐受,影响小。现将本院近2年来收治的58例患者伤寒高热期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观察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自1999年2月~2003年6月住院期间伤寒患者58例,均经实验室检查血培养报告显示: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生长,LPS-PHA凝集价≥1:80,诊断明确。本组病例中男37例,女21例,以中青年多见。其中体温>40℃占7例,39.5~40℃占23例,39~39.5℃占28例,采用物理、化学降温措施28例,非降温处理30例。本组病例平均高热期3.5天。

  1.2  方法  随机分2组,第1组为降温组:药物降温选用复方氨基比林肌注或消炎痛栓剂塞肛;物理降温法采用温热水或30%~50%的酒精擦浴。分别于用药后0.5~1h、4h测量体温各一次并记录。第2组为非降温组,同样定期测量体温各一次并记录。
 
  1.3  结果  见表1。

  表1  降温组与非降温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略)

  本组28例伤寒高热患者在使用降温时,尤其是采用药物措施时出现大汗、无力、面色苍白等不良反应者占6例,而非降温组仅有1例表现头痛不适。

  2  体会
  
  由于伤寒杆菌产生的内毒素作用,20%~70%患者呈相对缓脉,随着体温不断升高,脉搏并不增快,虽然高热呈稽留难退,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大多无明显胸闷、心悸,仅有少数轻度头痛、表情淡漠,患者对体温过高耐受性强,可以在高热期暂时不作处理,特别是在初期更为重要,因为起病第1周内血培养阳性率低,借助观察热型变化,有利于协助诊断与治疗,不必强行解热。表1显示,对伤寒高热期患者采用降温处理与否的体温变化观察,经χ2检验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伤寒持续高热患者是病灶内源性致热原所致,也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一定程度的发热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盲目降温有碍于病情诊断、评价疗效。由表中显示降温组发生不良反应占6例,因解热药本身不能使疾病康复,而且疗效短暂,副作用较大,而物理降温不但不利于减轻护理工作量,还会因冷刺激而引起寒颤反应和产热增多,临床上起不到降温效果。故对伤寒高热患者笔者不主张使用退热剂和物理降温疗法。

  3  护理

  3.1  重视健康教育  患者急性发病时缺少有关疾病知识和思想上的准备,隔离后易产生恐惧不安心理,持续高热不退所采用非降温疗法会致患者不理解,多会出现不满情绪、焦虑不安、意识障碍等,这时更要给以精神安慰,使患者得到更多的关爱。此时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多与他们沟通,满足各方面的需求,适时有效的讲解病情的初步知识,告知高热是一个病理过程,讲解大量使用退热剂不利于患者的道理,以及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好发时期的预防,要请同病种的患者相互配合、理解,这样会起到最佳效果,从而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护工作共度高热期。

  3.2  加强病情观察  对体温要进行动态观察及记录。除按时测量体温外,需作前后比较,并观察热型变化。同时应注意血压、脉搏、神志、面色、腹部情况、大便性状及次数变化。由于高热水分蒸发,常常有便秘表现,可使用开塞露通便,忌有泻药或高压灌肠,以防发生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3.3  注意一般护理  由于持久发热使体内物质消耗明显增多,故要给予高热量、高营养、少渣易消化的饮食。高热期可以进流质,随病情好转逐渐恢复饮食。发热期患者大多食欲不振,维生素摄入不足,往往会引起维生素A、B缺乏。高热使水分丢失增多,要鼓励多饮水,以补充消耗。让患者充分了解口腔护理的必要性。因食欲低下,消化功能差,加之高热持久,易发生口腔炎,应按时清洁口腔,一般每日2次,养成进食后漱口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做好保暖工作,及时更换潮湿的衣服,防止肺炎发生。

  4  总结
    
  通过对58例伤寒高热期的观察与分析,认为药物降温效果短暂,药效一过,体温又会上升,而且副作用较大,效果不理想,而物理降温不但增加护理工作量,还会引起不适,效果又差。所以,在临床上应以观察热型和热程为主,可反映病情变化,也可作为诊断,评价疗效,估计预后的重要参考,特别强调在伤寒的早期,病因尚不明时或在疾病未得到有效的治疗之前,不主张使用退热疗法。但当体温过高超过40℃时,可适当采用物理降温,以防止对机体产生危害。笔者认为,疾病一经确诊,治疗奏效,并实施有效护理,通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基础护理,可以防止并发症发生,使患者得到精心医护,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71.

  (编辑:石  岚)

  作者单位: 641400 四川简阳,简阳市人民医院传染科

作者: 聂姜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