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4期

蛛网膜下腔再出血10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神经科的常见急症。而近期再出血病死率更高,约为46%~48%,有的可高达70%~80%[2]。我院自2000年1月~2005年6月,收治SAH40例,近期再出血10例,占23。5%,现根据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点击显示 收起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神经科的常见急症。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其发病率每年为5~20/10万,占脑血管病的5%~12%[1],病死率为25%。而近期再出血病死率更高,约为46%~48%,有的可高达70%~80%[2]。我院自2000年1月~2005年6月,收治SAH 40例,近期再出血10例,占23.5%,现根据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7例,女3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4岁,30~50岁6例,占71.5%。职业:体力劳动者6例,脑力劳动者4例。发病前有高血压病史者5例。10例再出血病例中,除1例为第三次出血外,其余9例均为第二次出血。

  1.2  再出血的间隔时间及诱因  本组再出血间隔时间最短5天,最长29天。出血后第1周内出血6例,第2周内出血2例,第3周内出血1例,第4周出血1例。再出血诱因:大小便用力2例,咳嗽、谈笑1例,情绪激动3例,过早起床活动2例,原因不明2例。

  1.3  诊治情况  本组10例腰穿均为血性脑积液,再出血后,并有动脉神经麻痹,眼底检查10例均有眼底出血,8例因再出血而眼底出血加重。10例中辅以冬眠疗法组5例。未辅以冬眠疗法组5例,死亡1例,原因是再次出血。颈内动脉造影6例,CT检查10例,发现脑动脉瘤6例,经手术治疗,脑动脉血管畸形2例。

  2  讨论

  SAH再出血者参照Bottrell氏临床分度,本组病例均为三度(中型)、四度(极重型)。说明再次出血量不多,更不极重,所以无1例死亡。本组患者大多数是病情好转后,突然发生剧烈头痛、呕吐,再次出现意识障碍,瞳孔不等大,眼底出血加重。脑膜刺激征又出现。提示病人有再次出血。立即CT复查排除脑血管痉挛病例。

  SAH一般是指脑动脉瘤、血管畸形、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烟雾病等疾患,由一条或几条血管破裂后,血液入蛛网膜下腔所致。SAH近期出血,易发生于首次出血后的4周内,大多数发生于初次出血后的2周内(本组8例,占80%)。病情许可者应转上级医院做脑血管造影,以利早期确诊,行手术治疗。
   
  根据本组治疗结果提示,辅以冬眠疗法组的SAH再出血者较未辅以冬眠疗法组的差异有显著性。前者除能达到镇痛、镇静、安眠的效果之外,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反应性也降低了。因此有利于控制患者的躁动、抽搐、呕吐以及其他植物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在冬眠状态下患者的新陈代谢降低,氧需要量减少,从而提高了神经细胞对缺氧、毒素的耐受能力。保护神经细胞,减少后遗症,有利于促进脑功能恢复,对减轻脑水肿及抗休克有积极作用。冬眠疗法仅仅是一种辅助治疗,其他治疗决不可忽视。

  临床实践证明:绝对卧床休息避免过早起床活动,必要时使用镇静剂以保持病人情绪稳定,保持大便通畅,对防止再出血有重要意义。同时要避免咳嗽所致颅内压增高。对有颅内压高的病人要给予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在使用脱水剂的同时要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血压高的病人应降血压,使血压降低20%~30%左右为宜。

  近30~40年来虽然对SAH的药物和外科治疗有所发展,但仍有少数患者死亡。因此,救治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采用正确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对降低该病的死亡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肖镇祥.脑血管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210.

  2  刘锡民.内科讲座——神经系统疾病,第9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67-269.

  作者单位: 405800 重庆,巫溪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编辑:齐  永)

作者: 刘仁芬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