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4期

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特征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少量蛛网膜下腔的CT特征。方法对本院2003~2005年度4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315例,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绝大多数。结论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其一定的诊断特征。...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少量蛛网膜下腔的CT特征。方法  对本院2003~2005年度4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315例,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绝大多数。结论  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其一定的诊断特征;位于纵裂池的表现为纵形线样征,位于脑沟的表现为白线征,位下小脑幕下的表现为淡薄云絮征,每条均可作为确诊依据。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纵形线样征;白线征;淡薄云絮征;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上分为外伤性与自发性两大类,是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按Greere等的CT分级标准,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厚度≤5mm并局限于1~3处定为少量SAH,本文只探讨少量SAH的CT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本院2003~2005年度经CT复诊或腰穿、手术证实的蛛网膜下腔出血414例,用上述标准进行分类,得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315例,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6%。其中男208例,女107例;年龄1~81岁;外伤性297例,自发性18例。所用设备为飞利浦MX8000机型,层厚层距为5~10mm。

  2  结果

  2.1  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布  纵裂池95例,侧裂池76裂,脑沟72例,鞍上池40例,其他脑池及小脑幕区32例。一处出血者168例,占53%。主要合并症有脑挫裂伤,硬膜外、硬膜下血肿,脑出血及脑梗死等。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24h内发现率为92%,48h内发现率为70%,72h内发现率为20%,1周内基本消失。

  2.2  主要CT表现

  2.2.1  模糊纵形线样征  见于纵裂池,多见于前纵裂。表现为纵裂池呈纵形线样密度增高,有时亦可表现为断续纵形线样征,其两侧或一侧边缘模糊(图1)。分析原因是因少量出血进入纵裂池使其密度增高,因此两侧缘或一侧缘变得模糊。此征象应与大脑镰所鉴别;正常情况下,大脑镰因有脑脊液低密度影所衬托,从而显示出大脑镰两侧缘的清晰光整。另外,中线处的硬膜下血肿有别于少量SAH,由于解剖上的原因,它永远不可能达到胼胝体的前后钳[1]。

  图1  前纵裂池纵形线样征(略)
  
  2.2.2  白线征  主要见于脑沟内。沿脑沟分布横、斜形或曲弯线状走行,呈白线样稍高密度(图2)。因其密度稍高于邻近脑组织,易与邻近脑回鉴别。

  图2  左顶叶脑沟白线征(略)
  
  2.2.3  小条状偏密征  一侧的脑池或侧裂池见于小条状高密影(图3)。原因是出血的早期,血液稀释不明显,多见于出血后的当天和第2天。

  图3  右侧裂池小条状偏密征(略)
  
  2.2.4  等密征  主要见于脑沟、侧裂池、基底池。表现为一侧的脑沟、脑池低密度影消失且与周围脑组织的密度无分别,但邻近脑组织并无水肿或其他占位征象(图4)。原因是少量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后即被脑脊液所稀释,当达到一定程度即与脑组织密度相同。多见于出血后的第2天、第3天。

  图4  左小脑幕下淡薄云絮征,边缘模糊,境界不清(略)
  
  2.2.5  淡薄云絮征  见于天幕区。表现为一侧或两侧小脑幕下淡薄片状模糊稍高密度影,犹如小脑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云絮(图5)。有时也可见到“V”或“M”型模糊稍高密度影。需与正常小脑幕鉴别;正常小脑幕因切面不同而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且境界分明,边缘清晰。

  图5  右侧脑沟等密征(略) 

  3  讨论

  本文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占76%,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占绝大多数。因其出血量少,脑沟、脑池密度增高并不十分明显,所以我们必须加以仔细辨别,认清少量SAH各种CT特征,快速做出诊断,尽可能避免漏诊、错诊。回顾漏诊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条:(1)见于纵裂池,由于纵裂池本身密度偏高,当出现纵形稍高密度征时,不仔细辨认易误诊为正常,反之亦易误诊为纵裂池出血。本组漏诊10例,误诊8例。(2)脑池、脑裂表现为等密度时易忽视或认为横切面不对称所致,在出血第2天、第3天尤为注意。摆正体位,加扫薄层即可做出诊断。(3)扫描高度不够,未及顶叶的脑沟。

  对于无外伤患者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数是由于动脉瘤或AVM所致,两者占70%[2],且易并发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其死亡率达40%[3]。所以,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应尽快确诊部位及原因,从而做出及时准确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果珍.临床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74,73.

  2  钟粤明.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全脑(DSA)的意义.经验介绍,2000,4(176):45.

  3  黄友歧.神经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58-161.

  作者单位: 523770 广东东莞,东莞市大朗医院CT室

  (编辑:黄  杰)

 

作者: 钟瑞平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