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6期

107例荨麻疹型药疹的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药物引起的荨麻疹型药疹的临床特征。方法总结2003~2005年9月本院107例荨麻疹型药疹,常见的致敏药物有破伤风疫苗、狂犬病疫、青霉素类等,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样综合征、血压降低、发热等症状。结论荨麻疹型药疹可由不同药物所致,根据服用的药物与皮疹类型的关系及潜伏期可作出正确的诊治......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药物引起的荨麻疹型药疹的临床特征。方法  总结2003~2005年9月本院107例荨麻疹型药疹,常见的致敏药物有破伤风疫苗、狂犬病疫、青霉素类等,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样综合征、血压降低、发热等症状。结果  患者经甲基强的松龙、维生素C静脉滴注,口服抗组胺药均获痊愈。结论  荨麻疹型药疹可由不同药物所致,根据服用的药物与皮疹类型的关系及潜伏期可作出正确的诊治。

  【关键词】  荨麻疹型药疹; 致敏

  药物引起的药物性皮炎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皮肤损害。同一种药物在不同患者身上可出现各种不同的皮疹,不同的药物可引起相同类型的皮疹。本院2003年1月~2005年9月共诊治荨麻疹型药疹107例。现作系统回顾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明确诊断为荨麻疹型药疹的107例患者中,29例为住院病人,78例为门诊病人。其中男55例,女52例;年龄6~62岁,其中6~10岁4例,占3.7%,11~20岁13例,占12.1%,21~60岁82例,占76.6%,大于60岁8例,占7.5%。

  1.2  致敏药物 

  依序排列为:破伤风疫苗18例;狂犬病疫苗16例;青霉素类14例;痢特灵13例;阿司匹林12例;先锋类12例;阿莫仙9例;他巴唑5例;双黄连4例。

  1.3  潜伏期 

  患者因服用不同的药物,其潜伏期不一,为2h~21天。阿司匹林最短为1天,右旋糖酐为2天,先锋类为5~10天,破伤风疫苗、狂犬病疫苗、青霉素类等较长为10~21天。

  1.4  临床表现 

  患者均为全身弥漫性风团样损害,其色泽鲜红,皮损持续不退伴有剧烈瘙痒,伴血管神经性水肿者15例,占14.0%。伴有发热,关节酸痛,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血清病样综合征者为7例,占6.5%。胸闷气急者为9例,占8.4%。血压低于60~80mmHg者为10例,占9.3%。107患者中伴发热在为55例,占51.4%,无发热者为59例,占55.1%。

  1.5  药敏史 

  全部患者中39例有药物过敏史,占36.4%,青霉素类过敏为14例,复方新诺明为8例,先锋类为20例,中药剂10例。

  1.6  实验室检查 

  98例患者经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增高为65例,占66.3%。14例血清病样综合征患者尿常规检查:尿蛋白阳性者10例,尿红细胞均为阴性。

  2  治疗与转归

  药疹一经明确诊断,立即停用可疑致敏药物,给予甲基强的松龙、维生素C静脉滴注,同时口服抗组胺药开瑞坦、酮替芬等。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局部用炉甘石洗剂止痒。待风团样损害平伏,其颜色减淡,甲基强的松龙以1/4减量,避免激素减量过快皮损反复。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的给予地塞米松、维生素C、25%葡萄糖静脉推注,肌肉注射扑尔敏针剂。全部患者均痊愈,痊愈率达100%。

  3  讨论

  药疹是常见的皮肤或黏膜发疹,由药物通过注射、口服等方式进入人体内所致。发病机制大多为变态反应。其发病有一定潜伏期,首次为7~21天,再次用药可小于24h。有少数为非变态反应性所致,药物可以直接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病情急,潜伏期短。临床上引起药疹的药物常见有5大类:抗生素类、解热镇痛药、镇静催眠药物以及抗癫痫药物、异种血清制剂以及疫苗、某些中药制剂[1]。临床上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类型的药疹,如固定红斑型,剥脱性皮炎型等。本文所示不同的药物所引起的荨麻疹型药疹,其发病年龄以21~60岁中老年为多,占77.1%。5~10岁的儿童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较少,分别占3.7%和7%。儿童可能较少用药,并且免疫系统反应能力尚欠完备,而老年人则可能与其免疫应答退化有关[2]。

  药物引发的荨麻疹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皮损在临床上无明显不同,因此在应用了某种药物后突然发生风团样损害,且色泽鲜红,持续不退,应详细询问服药史。尤其对过去无荨麻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病史的,首先要考虑药物过敏的可能性,要及时停用致敏药物。本研究表明不同的致敏药物可以引起相同类型的荨麻疹型药疹,其临床表现除持续的风团样外可以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样综合征、胸闷气急、血压降低以及不同程度的发热。药疹的实验室检查多无特殊。目前对药物反应的诊断仍主要依靠临床特点以及病史,包括服药与皮疹的发生时间关系、服用的药物与皮疹类型的关系。同时,我们要注意药物引发的荨麻疹非变态反应机制,由某种药物直接药理作用使肥大细胞或者嗜碱粒细胞释放组胺所致,在这类反应中病人过去多无应用该药物的历史,首次用药即可发生,应该结合其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诊断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9.

  2  王光超.皮肤病及性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40.

  作者单位: 257068 山东东营,胜利石油管理局现河卫生院

  (编辑:邓  锋)

作者: 张本诚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