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7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筋膜间隔区综合征15例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笔者自1993年9月~2000年8月共收治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病人15例,经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3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2~3天后,患肢肿胀明显减轻,麻木感减轻,手指、足趾可自主活动,远端动脉搏动好,测组织压降至0~7。2治疗结果15例病人全部治愈,住院时间最短2周,最长8周。...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自1993年9月~2000年8月共收治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病人15例,经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0例,女5例;年龄12~46岁。交通伤10例,摔伤2例,挤压伤2例,砸伤1例。损伤部位:前臂4例,小腿10例,踝部1例;骨折13例,软组织挫伤2例。就诊时间为伤后1h~5天。

    1.2  症状及分型

    1.2.1  轻型  受累时肢体肿胀、疼痛,皮肤散在大小不等水泡,皮色紫暗紧张,毛孔增大,感觉减低,麻木,指、趾末端血管充盈反应差,被动牵拉肌肉出现剧痛,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弱。

    1.2.2  重型  患肢疼痛剧烈,病人烦躁不安,伴发热,肢体高度肿胀,“5p”症明显,测量时室压大于30mmHg,桡动脉或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多普勒检测仪监测)。

    1.3  治疗方法

    1.3.1  轻型  12例轻型患者入院后立即解除肢体受压因素,给予20%甘露醇250ml加压静滴,3~4次后改为q6h,复方丹参注射液12ml加入5%葡萄糖500ml中,5%小苏打250ml静滴,每日1次,加服中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12g,赤芍15g,川芎、桃仁、红花、丹参、丹皮、乳香、没药、伸筋草、木香、茯苓、泽兰各12g,薏仁30g,大黄9g,上肢加桑枝12g,下肢加牛膝12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儿童药物剂量酌减)。药渣外敷患肢,使药力直达病所。一般治疗2~3天后,患肢肿胀明显减轻,麻木感减轻,手指、足趾可自主活动,远端动脉搏动好,测组织压降至0~7.5mmHg,1周后肿胀完全消退,无新张力性水泡,自主活动可。

    1.3.2  重型  3例重型患者受累肢出现“5p”症,室间压大于30mmHg,在麻醉下行切开减轻,减压应充分,输液与轻型相同,并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中药应用以活血祛瘀,凉血解毒消肿为治则。方用:双花、公英、地丁各30g,当归12g,赤芍15g,川芎10g,木香2g,红花12g,丹参、丹皮各12g,黄柏15g,薏仁30g,大黄9g,上肢加桑枝12g,下肢加牛膝12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药渣重新煎后用无菌纱布浸透药液,敷盖在减压切开创面,6h更换1次,术后及时查血常规及K+、Na+、Cl-、Bun、CO2CP等。

    2  治疗结果

    15例病人全部治愈,住院时间最短2周,最长8周。1年后随访,患肢功能均恢复良好,无缺血性肌挛缩病等后遗症。

    3  讨论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一个病名,它发病的主要机制是由于各种原因如撞伤、骨折、重物挤压、包扎过紧等引起的筋膜间隔区内压力上升所致,它可以引起肌肉及神经的改变,导致不可逆的损害,如缺血性挛缩,急性肌肉缺血坏死等。因此,对此种病症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如临床上因外伤或其他因素致肢体出现进行性胀痛麻木,受累筋膜室内的肌群出现运动障碍,肢体局部肿块红或发紫,软组织明显肿胀、发硬、张力增高和压痛,肤色变白,肤温下降,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应考虑本征成立。甘露醇有明显的高渗脱水作用,能够减少水流入细胞内,将细胞内水分吸收细胞外,维持细胞容积,防止细胞及细胞肿胀破裂,并改善微循环血流量,降低筋膜室内的组织压,促进缺血细胞再通血。同时它又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能够消除再通血后产生的羟自由基,有利于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1],在切开减压时也应该应用此药,因为此正是血液灌注开始的时间。应用复方丹参注射可以起到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小苏打可以预防和纠正酸中毒,改善血液循环。中医学对此很早也有认识,认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因外力作用伤及肢体致经脉瘀阻,气血不能循行以滋养肌肤,所以肌肤麻木不仁,肤冷,甚至痉挛拘急。又因筋骨折损,血管破裂,血溢于脉外瘀外瘀于肌块之间,瘀而化热,热盛肉腐,故见肌肉变性坏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早期(轻型)我们予以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凉血通络,方中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丹参、川芎能够活血祛瘀,行血中之滞;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肿生肌;木香、茯苓、泽兰、丹皮、薏仁能行血分,泄血分之伏火,治水肿除痈毒;大黄,味苦性寒,功能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桑枝、牛膝为药引,直达病所。后期(重型)因瘀久化热,故治以活血祛瘀,凉血解毒,消肿。在上方的基础上加用双花、公英、地丁、黄柏以清热解毒,凉血祛湿消肿。同时用无菌纱布浸药液后湿敷伤口创面,能够使药效直接作用于创面,促进局部血运,消除分泌物和减轻异味,防止切口感染,促进切口愈合,有祛腐生肌之效。

    在治疗本病时应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如末梢血液循环及筋膜内组织压的测定,同时应考虑骨折的固定,尽量应用铁丝托、石膏托、骨牵引及内固定等。对于重型病人要注意患肢血运及色泽变化,伤口及时换药,全身则应注意高血钾症、酸中毒及挤压综合征等,一旦出现应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永波,凌彤,马金忠,等.筋膜室综合征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1995,15(3):174-176.

  
    作者单位: 265200 山东莱阳,莱阳农学院医院

  (编辑:若  木)

作者: 李建刚,郝言芝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