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年第6卷第10期

腹部恶性淋巴瘤的CT影像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CT对腹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文对26例经病理证实的腹部恶性淋巴瘤CT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CT对腹部恶性淋巴瘤可确定病变范围、分期及随诊治疗结果,指导进一步治疗。【关键词】恶性淋巴瘤。...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CT对腹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 本文对26例经病理证实的腹部恶性淋巴瘤CT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 CT对腹部恶性淋巴瘤可确定病变范围、分期及随诊治疗结果,指导进一步治疗。 但对于一些不易确诊的病例需结合其他检查。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腹部肿瘤; 计算机断层

  近10年来,非何杰金氏病和何杰金氏病影像诊断的进展、治疗效果和预后已有明显进步。为探讨CT对腹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本文对我院1995年5月~2006年5月进行腹部CT检查有阳性发现的26例进行了整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中,男19例,女7例,年龄22~82岁。其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20例,何杰金氏病6例,均经病理证实。脾切除6例,胃切除4例,小肠切除1例,睾丸切除1例,剖腹探查2例,骨穿刺3例,淋巴结活检6例,腹水病检2例。

    1.2  检查方法  常规空腹,检查前30min口服1.5%泛影葡胺600ml,扫描前再口服200ml,做仰卧位CT扫描,层厚10ml,间隔10~20mm。24例做了增强扫描。

    2  结果

    本组恶性淋巴瘤累及大多数脏器及腹膜后淋巴结。

    本组病例16例经放疗,化疗后曾行CT复查,13例发现肝、脾及淋巴结病变缩小,2例因肝门淋巴结肿大压迫引起阻塞性肝胆管扩张,治疗后明显缩小、恢复;1例盆腔淋巴结肿大,化疗后缩小钙化。另有4例病变复发,3 例病情好转后又复发。

    3  讨论

    3.1  恶性淋巴瘤腹部CT扫描的典型表现、价值及限度

    3.1.1  腹内淋巴结病变    CT显示腹部、盆腔的肿大淋巴结。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CT表现为胃后或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肿大、融合成块和后腹膜淋巴结肿大融合成块或饼状,其  中间有肠系膜上动脉形成“三明治”或“馅饼”征。脾门、肝门周围肿大淋巴结呈团块状。

    后腹膜淋巴结肿大:主动脉旁或下腔静脉前后,周围可见肿大淋巴结分散或融合,大于1.5cm直径。小淋巴结随诊增大,或大淋巴结治疗后缩小均有临床意义。胰腺周围淋巴结肿大有时和胰腺融合成块。高位主动脉旁、膈肌夹角内淋巴结肿大呈圆形软组织密度影。

    盆腔淋巴结肿大:往往表现为肿大淋巴结或融合成包块,压迫膀胱变形。

    3.1.2  淋巴结外病变

    3.1.2.1  脾     有文献报道,何杰金氏病37%侵及脾,恶性淋巴瘤41%侵及脾,国外多数作者认为恶性淋巴瘤CT扫描脾的改变特异低,常常仅见脾肿大,于放疗、化疗后明显缩小。  本组仅发现4例脾有占位病变。16例脾肿大,其中6例治疗后明显缩小,可能为淋巴瘤侵及,但仅依靠脾肿大这个指标并不能肯定是淋巴瘤侵犯。此外,CT未能发现脾脏不大的脾内淋巴瘤受侵。本组有1例脾淋巴瘤为病理证实,但CT扫描未见脾大或形态异常,原发于胃的恶性淋巴瘤可侵及脾门。

    3.1.2.2  肝    文献报道未治何杰金氏病侵及肝占5%~23%,但死于恶性淋巴瘤病例50%~60%侵及肝。本组发现4例肝淋巴瘤,2例为低密度实性肿块,1例示弥漫肝肿大,放疗化疗后明显缩小,1例病理检查肝有淋巴瘤,但CT未见肝异常。肝脾可同时有占位病变,胃淋巴瘤也可侵及左肝。

    3.1.2.3  骨骼    本组有3例CT扫描时发现淋巴瘤侵及骨,2例为不规则溶骨性骨破坏,肿瘤穿通椎体后缘进入椎管内,压迫脊髓引起瘫痪。1例为溶骨和成骨混合病变骨破坏。

    3.1.2.4  胃肠道淋巴瘤    本组胃淋巴瘤4例,CT可确定胃淋巴瘤的范围,胃壁增厚,弥漫或不规则肿块中密度减低区代表出血或坏死,病变可侵及脾、胰或横结肠系膜。3例胃周或肾门上下有淋巴结肿大,本组还有胃何杰金氏病1例,均为手术病理证实。

    3.1.2.5  肾淋巴瘤    文献报道,淋巴瘤尸检30%~50%累及肾。本组1例肾淋巴瘤CT见患肾为一等密度肿块已侵及肾周。增强扫描该肾功能差,且合并后腹膜多个淋巴结肿大,为手术病理证实。

    3.2  鉴别诊断

    3.2.1  恶性淋巴瘤患者的CT扫描常发现腹主动脉左侧淋巴结肿大,但必须和下列正常结构区别  (1)下腔静脉重复畸形或移位可在腹主动脉左方显示一圆形结构,在肾静脉环绕主动脉后方亦呈一圆形阴影,可在同层做静脉内快速注射对比剂增强扫描,以显示增强的血管,用以区别不增强的淋巴结;  (2)膈肌脚后由于门脉高压引起奇静脉或半奇静脉曲张血管影, 结合病人有肝硬变,脾及胃底静脉曲张的表现不难鉴别;  (3)膈肌脚肥大有时呈梭形或球形。

    3.2.2  后腹膜转移淋巴结或淋巴结结核  应结合临床有关原发肿瘤或有结核病表现,后者有时淋巴结中有钙化,有助于鉴别诊断。

    3.3  小结    本文总结了26例恶性淋巴瘤腹部CT扫描的应用价值。近年来,由于CT的进展,而且是无创伤性,已代替了淋巴管造影,后者不能像CT那样显示腹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高位主动脉旁、胰周淋巴结、肝、脾、胃、肾、骨等器官有无淋巴结侵及,现在CT已作为恶性淋巴瘤可疑腹部病变的常规检查法。通过本组分析,CT对于恶性淋巴瘤14例分期以及10例治疗后随诊起到了指导治疗的作用。

    对胃的检查以低张力、多饮水方法进行CT扫描能直接显示胃淋巴瘤的胃壁肿物范围及深度,周围有无肿大淋巴结等,弥补了胃肠钡餐造影和胃镜的不足。

    CT扫描对发现肝、脾淋巴瘤的敏感性不如MRI高,本文专门探讨CT这方面诊断,适合于大多数基层医疗单位,肝、脾未见异常者不能除外淋巴瘤。

    经放、化疗后,腹部CT见淋巴结肿块缩小,经随诊长期无变化或有钙斑则有可能为纤维斑块,是否仍有肿瘤,单靠CT难以确定,须结合MRI诊断。 

    (编辑:齐  永) 


作者单位:152500 黑龙江铁力,铁力市人民医院CT室

作者: 石占军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